【明報社評】在位70年的泰王普密蓬駕崩,舉國哀慟。泰國是君主立憲國家,國君原則上不涉政治,但在泰國的動盪歷史中,普密蓬多次在關鍵時刻介入,調停衝突,成為團結國家的靈魂人物。當泰國目前仍受軍政府高壓統治、社會矛盾尚未緩解之際,普密蓬離去所留下的巨大空缺難以取代。
紅黃衫軍互相傾軋
軍方勢力左右政局
普密蓬逝世後,首相巴育宣布全國哀悼1年。如何恰如其分地向故王表達哀思,又不至於令舉國停頓,損害經濟,將是泰國一大考驗。除經濟外,該國的政局最為外界關注。自軍方2006年政變推翻前首相他信以來,支持他信的「紅衫軍」勢力跟曼谷精英為主的「黃衫軍」互相傾軋;軍方2014年推翻他信妹妹英祿後,憑鐵腕統治維持局面,但植根泰國鄉郊的他信勢力並未煙消雲散,泰國社會的緊張關係只是在軍政府鐵腕統治下暫時壓住。
無疑,國喪期間,各方勢力相信會出於對普密蓬的尊重而避免公開衝突。不過,這表面的平靜難掩泰國種種社會矛盾。除了「紅衫軍」與「黃衫軍」的矛盾外,泰南的分離分子近年重趨活躍,國家經濟近年亦現隱憂,軍方高壓統治是否能長治久安是一大疑問。
軍人一直是左右泰國政局的一大關鍵,自1932年改行君主立憲以來,泰國至少發生了12次軍事政變。在動盪的政局中,普密蓬一直被視為定海神針,其中1992年介入「黑色5月」衝突,最為國內外稱頌。自普密蓬健康出現問題,王位繼承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評論普遍認為,王儲哇集拉隆功跟其父相差甚遠,既缺乏父親的魅力及才能,又多番爆出醜聞。首相巴育近年銳意將王儲形象重新包裝,讓他展現親民作風,但效果不大。普密蓬死後,英美傳媒更鋪天蓋地報道哇集拉隆功的醜聞,跟西方過往對普密蓬的尊敬態度大相逕庭。
礙於泰國嚴苛的冒犯王室法,王位繼承這一重大議題在泰國從未可公開討論。外界只能憑維基解密2011年披露的電文一窺精英階層對哇集拉隆功的憂慮。一封外交電文提到,作為泰國政治元老的空軍前司令西提與前首相阿南均向美國大使暗示,若能對王位繼承另作安排,將有利泰國。西提更明言希望民望較高的公主詩琳通繼位。
在這情况下,威望遠不如父親的哇集拉隆功恐怕難再如普密蓬一樣,成為平衡各方勢力的關鍵人物,只能淪為弱勢君主。京都大學泰裔學者帕文便認為,哇集拉隆功為求自保可能更向軍方靠攏,令一直權傾朝野的軍方發揮更大作用。這對泰國民主來說絕不是好消息。
軍方為打壓他信勢力及其他反對聲音,鐵腕禁制異見及阻止異見者參政。剛在8月公投通過的新憲法,便大幅削減政黨力量,將軍方干政「正常化」。新憲法更規定,首相可由軍方控制的參議院推舉出任,參院有權彈劾首相。換句話說,只要首相不合軍方心水,軍方已毋須政變,只消借參議院之手便可以換人。
泰國整體日趨富裕
遺憾困局依舊難解
軍政府上台後的高壓手段向來受到國際社會甚至泰國民間非議,但長期政爭也令泰國人民感到厭倦,軍方已成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8月憲法公投投票率偏低下通過新憲法,不少分析便指出,泰國人盼早日平息紛爭才選擇「袋住先」。
今天的泰國相對普密蓬1946年繼位時已煥然一新,隨着全球化,再加上泰國整體趨富裕,國民政治覺醒,令泰國鄉郊勢力向一直壟斷政治及經濟的曼谷精英索取更大話事權。「紅衫軍」跟「黃衫軍」多年的政爭,也基本上只是這一關鍵分歧的體現。軍方2014年推翻英祿後,雖通過一系列措施壓制反對勢力,但當軍方的合法性來源普密蓬離世、新君又未能服眾,泰國人是否還會容忍軍方專政,實是未知之數。
西方學者對普密蓬的評價普遍較泰國人民低,如英國學者麥卡戈(Duncan McCargo)便認為普密蓬為首的君權網絡,透過代理人來擴充政治影響力,時跟文人政府合作,時跟軍方合作,默許政變,最終令泰國民主制度無法穩定。但泰國人心目中的普密蓬卻是愛民如子、能在關鍵時刻介入挽救國家於水火的好國王。這兩個普密蓬大概同樣真實。普密蓬在位70年對泰國上下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但他撒手歸塵時卻把國民交託給專制軍人之手,泰國依舊困局難解,這無疑是這位備受愛戴的「人民國王」的最大遺憾。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