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數近日城中最紅人物,非黃仰芳(Fonia)莫屬。有報章大字標題報道這名剛出爐的香港傑出青年女性的得獎感言——「選擇工作時不談理想只看金錢」、「與同事關係一般」、「沒時間hea」、「多年進戲院不多過5次」等,相當「吸睛」,頓成全城焦點。
黃小姐打拼致富的成功故事是否賺人熱淚,見仁見智;但她得獎背後所代表的價值,則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中環價值」已令人感厭惡窒息
曾幾何時,香港有着「亞洲拳王」曹星如(Rex)所說的「打不死精神」:無論情况多嚴峻、生活多窘迫,我們卻永不會因此而「跪低」,咬緊牙關走過去,最終能突破框框、闖出一片天。這正是香港七八十年代「黃金歲月」中港人所展現的強大精神面貌。可是,不經不覺,這些年來我們原本的「打不死精神」漸漸被另一種信仰所取代——「中環價值」。
廣義而言,「中環價值」是一種以經濟效益和發展作核心的意識形態,在這信念下催生了香港人對持續改善物質生活的渴求。不要誤會,這種價值本身不是洪水猛獸,在互相競爭下「搵大錢去買樓」亦非不合常理的個人追求。可是,毫無疑問,現今不少香港人對「中環價值」感到厭惡,甚至窒息,究竟為何?
原因是今天的香港社會及經濟結構,彷彿已經容不下「中環價值」以外的其他價值和可能性。
黃仰芳得獎,只是赤裸裸地揭示了香港社會單一的發展方向。而事實上,在香港傑出青年頒獎壇之外,我們為了「發展」兩字,失去了很多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天星皇后碼頭、囍帖街、前香港水警總部、石崗菜園村,還有數不清的街頭小販和小商店。
成熟社會不應只追求硬性指標
這些不僅僅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也代表着一個成熟多元的社會應具備的一些要素:除經濟外,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還應包括教育、醫療、體育、藝術、科技、歷史、環境、公民參與、法律和政治體制等。衡量以上各項發展的準則,絕非單純地看「相關大型項目」的數目和達標率等硬性指標,也需考慮普及程度和質素。
套用簡易經濟學用語,即是說,如你只追求國民生產總值(GDP),是永遠反映不了真正的國民生活質素(living quality)。所以有些地方的政府(如北歐三國),除了注重多元發展,更會絞盡腦汁研究怎樣令人民感到快樂(happiness)。我們由香港殖民地時期培養出來的精英和官僚體系,當然沒有閒情雅致去想這些沒什麼短期經濟效益的問題,無怪乎現在新一代都在講「公民社會充權」和「民主自決」了。
此時此刻,我們也許都是黃仰芳。可幸的是,今次事件令全體香港人,包括學生、上班族、主婦、長者,一起意識到原來我們都不想只是做「黃仰芳」。緊盯目標、努力不懈,這些都是正面信息;但香港人的「打不死精神」,卻絕不止是用於拼了老命去搵錢買樓,而失去了生活的其他價值和可能性。這樣就算你有再多公職和社會服務,都只能如穿上國王的新衣,非但不是真正的黃袍加身,更把自己深深封鎖在精神上的紫禁城。
我們對香港將來的社會發展,又有怎樣的願景?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作者是民主思路理事、政策實驗室召集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