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正所謂,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一個好的紫砂壺,不僅能提升茶之色、香、味,近年來更成為價值連城的收藏對象。「一両紫砂一両金」,近幾年,紫砂壺拍賣屢次創下超過千萬元的高價紀錄,已成為收藏家的新寵和愛茶之人熱中談論的話題。
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一百多名紫砂壺愛好者因壺而聚,於香江會The Barn Space參與由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香江會匯天下和九洲行聯合舉辦的「壺與傳承」紫砂藝術展覽暨講座。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由原全國政協常委、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及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良共同發起組成,成員包括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著名作家查良鏞、百歲茶聖張天福等文化界及香港工商界知茶愛茶人士,一貫致力普及茶知識、弘揚中國茶文化。
明朝興盛 附文人詩句
本次講座是繼二○一四和二○一五紫砂系列講座的第三場,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陳建明師傅第三次來港,講述辨認優秀紫砂壺的技巧,以及如何傳承、製作經典靚壺。講座現場以一把用明清時代上好泥料燒製而成的壺為例,展示了好壺的通氣性能。觀眾賞壺之美,問壺之事,互動積極,氣氛融洽。
紫砂壺盛於明朝,從唐代的碎茶、宋代的點茶到明代的浸茶,愈來愈精細的飲茶方式促生了泡茶壺。江蘇宜興的紫砂藝術是中國茶文化極具代表的元素之一,集中國書法、篆刻、玉石、青銅、陶瓷等多種藝術於一身,以其原材料的唯一性、工藝的獨特性、造型的多樣性而聞名於世。宜興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黎淑儀女士道出宜興紫砂如此獨特的歷史因素:「宜興位處才子輩出的江南,才子們的藝文志趣,擴大了高藝術鑑賞品質紫砂壺的市場。明代紫砂名家時大彬就曾將文人的詩句加在紫砂壺上,以求博得文人青睞。」
陳建明師傅一九六四年生於陶都宜興,一九八一年進紫砂工藝一廠從藝,在多年的紫砂藝術路上,曾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諸位大師指點。歷年來創作無數,並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其中作品「仿古水扁」一九九六年被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博物館收藏,「高六方壺」二○○五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博物館收藏。他集多個頭銜於一身,是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紫砂優秀中青年陶藝家和古龍窯協會副會長。陳師傅研究紫砂二十多年,仿古做壺,亦勇於創新,歷年獲獎無數,作品「六方石瓢壺」獲第十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臨摹古壺 掌握精髓助創新
「二○一四『壺與歷史』紫砂文化講座」,陳建明師傅深入講解歷史名家壺以及傳統紫砂壺的泥料、款式及工藝,「二○一五『壺與收藏』」,他帶來三十多把新作品供愛壺茶友鑑賞;今次的「壺與傳承」,他深入分析了紫砂壺傳承的目的和條件。他認為通過模仿名家古壺,可以最大程度地觀察名家們的工藝,從而提升自己的工藝水準。許多工匠模仿古壺亦是為了紀念前人的成就,尊重前人的作品,讓前人的經典之作可以流傳後世、發揚光大,在模仿的過程中也會加入創新的元素,豐富紫砂壺作品。名家顧景舟、裴石民、王寅春、蔣蓉及其胞弟蔣淦勤都在自傳中提及此事。陳建明師傅說:「宜興紫砂壺工藝的進步還要感謝台灣人。台灣人收藏有上好的紫砂古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攜帶到宜興找師傅仿製。有上好的臨摹樣本,加上彼時工匠們多為謀生,所以尤為用心做壺,因此當時所出品的宜興紫砂壺是現代紫砂壺中做工最精良的一批。」而陳建明師傅自己臨摹的古壺更是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
陳師傅指出紫砂藝術的傳承,必須立足在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他在臨摹古壺的過程中,探究了古壺的精髓,再加上自己獨到的審美和演繹,常常會有新作品產生。例如他的作品「四方田鼠」,就是採用了喜歡的一款壺身,根據壺身圓潤的特點,在壺鈕部分做了一隻維肖維妙的肥美田鼠,突出了壺的飽滿和活潑之處。
陳建明師傅此次亦帶來不少新品給發燒友們大飽眼福。其中三把之「宮燈如意」、「蓮花如意」和「六方富貴如意壺」的靈感是他去福建晉江旅遊的偶然之得。晉江尚留存着完好的清代建築,在朋友們忙着聊天的間隙,陳師傅被古建築裏的幾何石柱和雕花牢牢吸引住,靈感頓生,回宜興後將古建築裏的元素巧妙地結合到了紫砂壺中。他說,許多紫砂壺名家的靈感來源於大自然和生活,只要肯留心觀察,都能找到很好的素材。
近年來,紫砂壺中的藝術和收藏價值,讓不管是民間還是專業收藏家或投資者,皆熱中收藏,紫砂壺的收藏一度出現跟風現象,市場上更充斥着眾多贋品和次品。陳建明師傅提醒在場聽眾們必須提高自己的鑑賞水準,才不會在「水很深」的紫砂壺市場「意外溺水」。
好壺圓潤對稱 「精神抖擻」
陳師傅指着照片上的紫砂壺,為現場觀眾分析。一把壺的做工精細與否,一看外形:壺把,到壺頂,到壺嘴,這三點連起來應是一個圓潤的半弧,總體來說外形要圓潤對稱,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壺都是根據這種外形特徵來製造。若以紫砂壺喻人形,那麼精品壺應是一個精神抖擻的人,不能有像耷着頭或聳着肩的外形。二看紫砂壺的泥料,泥料總體分為三大系:紫泥、紅泥、本山綠泥。我們常聽到的泥料淨水泥屬於紫泥種別,朱泥屬於紅泥種別,而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礦,產於黃龍山和青龍山之間的泥料是降坡泥,成品適於泡烏龍茶。原礦泥製成的紫砂壺,總體來說揚香性能更好。陳建明師傅現場帶來幾種在不同溫度下煆燒出來的泥料來讓現場聽眾培養起基礎的紫砂賞析修養。
同時,他提醒收藏紫砂壺的發燒友,別盲目去收藏有年代感的紫砂壺。在明清、民國、文革時期坊間都生產有大批的商品壺,價格低廉,並無收藏價值。他認為,要想相對專業地鑑賞紫砂壺,首先還是要多看名家壺,分析其背後的工藝、藝術手法和泥料,看多了才能更好地識別真假和優次。
(本文圖片由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提供,作者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主任秘書)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屈曉彤
文﹕李深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