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甘文鋒:建制派失去的是公民社會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4日 06:35
2016年10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無論是政府還是建制派,在佔領事件後突然驚醒,發覺原來失去了年輕人的支持,然後就馬上決定要做好年輕人工作。但觀乎由佔領事件完結到現在,所謂的年輕人工作,基本上沒有任何成效,反而現時更多年輕人站到本土一邊。


筆者再大膽假設一下,所謂「建制派失去年輕人支持」,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建制派逐漸失去的,是公民社會的支持!可能讀者會問:怎麼可能?建制派在剛過去的立法會,仍有四成多的選票,雖然處於劣勢,但仍有不錯的支持度,未可算是失去支持。這當然是事實,但得到選票卻不等於在公民社會得到支持。


「公民社會」定義繁多,筆者這裏所指的「公民社會」,不是由一般社團組成,而是由共同價值觀結合的組織,透過各自聯繫建立社會資本,進一步轉化及孕育出政治氣氛,推動社會改變的團體所組成。這些組織是公民參與的重要部分,在歷史上不少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都不斷出現這些團體,而慢慢匯聚成有生命力的公民社會。


相對於公民社會,建制派比較多的支持者來自不同的地區組織或同鄉會。這些組織較重視聯誼功能,於政黨在爭取支持方面,當然亦有優勝地方。但因為組織成立目的為聯誼或爭取福利,參與者不會像公民社會的組織般,對不同社會議題有共同理念,也很難帶動政治及社會氛圍。因着這些組織的特性,因此建制派在面對社會議題時,很少會在自身組織找到代言人,更遑論以理念動員支持者、發動社會運動了。


所謂政府及建制派失去青年,其實從根本上是判錯症。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大都是由年輕人去推動,因為他們相對沒有包袱,對改變社會亦有更大的動力。現時建制派不受大部分年輕人歡迎,只是因為公民社會很多組織以年輕人為主;這不代表問題不一定是青年問題,就如推動全民退保,其實亦有很多年輕人在當中。因此當政府及建制派一直將問題研判為「青年問題」,不斷想方法去籌辦各類青年活動,例如交流團、音樂會等等,基本上是用錯藥。


根本問題是失去自己理念

現時建制派的重點是如何挽回公民社會的支持。建制派最根本的問題不是親中,而是失去了自己的理念,甚至沒有了論述。建制派最常掛在口邊的,是「一國兩制」、「根據《基本法》」及「愛國愛港」,平情而論,這3句說法完全沒有就現時社會問題作出回應,更沒有為香港未來提供清楚方向。如果建制派各黨再不發展出各自對香港未來發展的論述,相信只會將公民社會這個重要板塊拱手相讓給反對派。


無論如何,政治還是要將希望帶給人民。現時香港充滿着無力感,建制各黨派如果能提出對香港未來的不同論述,肯定不會是壞事。但如果因反對派分裂、議席沒有大跌而自我感覺良好,不主動爭取公民社會的支持,那建制派將來的路將會愈來愈難走。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