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被泰國拒絕入境,引起港人疑慮。我從4個主要的角度,採取「條塊分割法」審視此事。
一、此事是否涉及「中國因素」?
據黃之鋒稱,他被拒入境時,聽到泰國官員說他「已被列入黑名單」。我相信這是真的。泰國首相巴育更公開說:「那是中國的事,是中國官員要求把他帶走。」巴育的話有為本國開脫之嫌,香港律政司長袁國強則解釋為「翻譯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巴育的話令人感到:即使中國沒有直接發揮作用,但也在背後起了間接的影響,因為近年不少相似的前科例子與中國有關。
(1)香港銅鑼灣書店的桂民海,在泰國失蹤和沒有紀錄地離境,其後忽然在中國現身受查;(2)內地南都網前編輯李新,同樣在泰國失蹤,其後「自願返國協助調查」;(3)已獲聯合國確認難民身分的大陸異見人士姜野飛和董廣平,也被泰國送返中國。可見,中泰兩國在這方面頗有默契。
相信中國有能力給「溫馨提示」
中國的影響力還在其他國家顯現出來。遠一點有王炳章事件:2002年,他在越南接近中國邊境的水域被綁走,輾轉被押上中國船,後來在深圳被判刑。近年,被指涉及大陸電話騙案的幾批台灣人,雖然身在外國,但在中國要求之下,也被那些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的國家,「按國際慣例」送到大陸去。此外,中國人員(不叫官員)在澳洲進行「勸返」工作(實質越境抓人),被澳洲當局發現,險些鬧出外交風波。其後,中國聲稱通過「面容識別器」,發現某些澳洲籍華人原是中國的逃犯,加以扣留,也引發連番爭議。香港人熟悉的李波,更是在香港「用自己的方法」失蹤和「願意在內地受查」。上述事例均說明中國「佛法無邊」。
可見,雖然無人能證實泰國手上的黑名單是中國給的,但有理由相信中國有能力給泰國一些「溫馨提示」。如果某人被中國視為「眼中釘」,然後向外國提示,那麼他們日後就寸步難行了。如果這種情况毫無準則地擴大,正是香港人擔心的地方。
更直接重要應是泰本身因素
二、泰國本身的因素。
雖有中國的間接因素,但更直接和重要的應是泰國本身的因素。因為(1)泰國正值該國的法政大學屠殺事件40周年,泰國政府當然緊張,要把所有不穩定因素排除在外,所以用「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由拒絕黃之鋒入境。據泰國新聞界表示,被拒入境的不止香港的學運人士,還有其他國家的民運人士。加上李源潮將要訪泰,泰國肯定更加敏感和設防。
(2)泰國也是軍人政府,在限制人權方面與中國想法接近。
(3)中泰經貿關係緊扣,中國是泰國的最大出口國,佔泰國出口總額約15%;中國同時是泰國的第二大進口國,佔泰國進口總額約16%。此外,由中國興建的泰國高鐵,泰國曾單方面停止合約,後來又恢復談判,消息指中國減價。
國際上,外交只是利害關係。泰國以政治換取中國的經濟利益,平民百姓認為不合理,但在國際政治上卻是常態。所以,即使沒有中國的「溫馨提示」,泰國也會處處設防。
三、即使有國際和外交因素,但中國和港府的回應和姿態也可以積極一點。
北京說「尊重泰國行使她的權利」,實際是請外國幫助中國打壓異見人士,但忽略了這類事件也對自己造成傷害。其實,中國對出入境也有多層標準。大家還記得馮正虎事件嗎?中國借意拒絕上海維權人士馮正虎返國,讓他長時間滯留日本機場。中國把自己不喜歡的人趕走,製造別國的困難,也成為國際笑話。
港府的表現更是例行公事,而且近乎冷漠,連一點明顯的行動也沒有。記得在康泰人質事件中,曾蔭權也嘗試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但這次港府對黃之鋒事件(雖然性質較輕)卻輕描淡寫。這令人感到:每當遇到涉及中國的負面事情,港府就會慣性地退縮。
四、社會上對這次事件的不同反應,也引起思考。我想,對黃之鋒單單打打的說話大可不必。雖然,被外國拒絕入境算不了什麼,但難道真的要看見他變成另一個劉曉波,才感到心涼嗎?事實上,中國在境內外打壓異見人士,正是製造「未來孫中山」的過程。黃之鋒有沒有本事成為孫中山?要看他自己的修為。但如果官方只懂打壓,早晚也會製造其他「孫中山」。
當然,黃之鋒等青年人也要清醒:不要被人為的光環籠罩,必須虛心認識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思考怎樣把青年的先鋒作用轉化為後繼力量。1919年領導「五四運動」的傅斯年、多年前在港大校長鄭耀宗下馬一事中的學生張韻琪,都在社會運動、學業和自我提升方面取得平衡,盡快走過青澀和幼嫩的階段,成熟起來。這些經驗都是年輕人應該汲取的。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一、此事是否涉及「中國因素」?
據黃之鋒稱,他被拒入境時,聽到泰國官員說他「已被列入黑名單」。我相信這是真的。泰國首相巴育更公開說:「那是中國的事,是中國官員要求把他帶走。」巴育的話有為本國開脫之嫌,香港律政司長袁國強則解釋為「翻譯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巴育的話令人感到:即使中國沒有直接發揮作用,但也在背後起了間接的影響,因為近年不少相似的前科例子與中國有關。
(1)香港銅鑼灣書店的桂民海,在泰國失蹤和沒有紀錄地離境,其後忽然在中國現身受查;(2)內地南都網前編輯李新,同樣在泰國失蹤,其後「自願返國協助調查」;(3)已獲聯合國確認難民身分的大陸異見人士姜野飛和董廣平,也被泰國送返中國。可見,中泰兩國在這方面頗有默契。
相信中國有能力給「溫馨提示」
中國的影響力還在其他國家顯現出來。遠一點有王炳章事件:2002年,他在越南接近中國邊境的水域被綁走,輾轉被押上中國船,後來在深圳被判刑。近年,被指涉及大陸電話騙案的幾批台灣人,雖然身在外國,但在中國要求之下,也被那些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的國家,「按國際慣例」送到大陸去。此外,中國人員(不叫官員)在澳洲進行「勸返」工作(實質越境抓人),被澳洲當局發現,險些鬧出外交風波。其後,中國聲稱通過「面容識別器」,發現某些澳洲籍華人原是中國的逃犯,加以扣留,也引發連番爭議。香港人熟悉的李波,更是在香港「用自己的方法」失蹤和「願意在內地受查」。上述事例均說明中國「佛法無邊」。
可見,雖然無人能證實泰國手上的黑名單是中國給的,但有理由相信中國有能力給泰國一些「溫馨提示」。如果某人被中國視為「眼中釘」,然後向外國提示,那麼他們日後就寸步難行了。如果這種情况毫無準則地擴大,正是香港人擔心的地方。
更直接重要應是泰本身因素
二、泰國本身的因素。
雖有中國的間接因素,但更直接和重要的應是泰國本身的因素。因為(1)泰國正值該國的法政大學屠殺事件40周年,泰國政府當然緊張,要把所有不穩定因素排除在外,所以用「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由拒絕黃之鋒入境。據泰國新聞界表示,被拒入境的不止香港的學運人士,還有其他國家的民運人士。加上李源潮將要訪泰,泰國肯定更加敏感和設防。
(2)泰國也是軍人政府,在限制人權方面與中國想法接近。
(3)中泰經貿關係緊扣,中國是泰國的最大出口國,佔泰國出口總額約15%;中國同時是泰國的第二大進口國,佔泰國進口總額約16%。此外,由中國興建的泰國高鐵,泰國曾單方面停止合約,後來又恢復談判,消息指中國減價。
國際上,外交只是利害關係。泰國以政治換取中國的經濟利益,平民百姓認為不合理,但在國際政治上卻是常態。所以,即使沒有中國的「溫馨提示」,泰國也會處處設防。
三、即使有國際和外交因素,但中國和港府的回應和姿態也可以積極一點。
北京說「尊重泰國行使她的權利」,實際是請外國幫助中國打壓異見人士,但忽略了這類事件也對自己造成傷害。其實,中國對出入境也有多層標準。大家還記得馮正虎事件嗎?中國借意拒絕上海維權人士馮正虎返國,讓他長時間滯留日本機場。中國把自己不喜歡的人趕走,製造別國的困難,也成為國際笑話。
港府的表現更是例行公事,而且近乎冷漠,連一點明顯的行動也沒有。記得在康泰人質事件中,曾蔭權也嘗試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但這次港府對黃之鋒事件(雖然性質較輕)卻輕描淡寫。這令人感到:每當遇到涉及中國的負面事情,港府就會慣性地退縮。
四、社會上對這次事件的不同反應,也引起思考。我想,對黃之鋒單單打打的說話大可不必。雖然,被外國拒絕入境算不了什麼,但難道真的要看見他變成另一個劉曉波,才感到心涼嗎?事實上,中國在境內外打壓異見人士,正是製造「未來孫中山」的過程。黃之鋒有沒有本事成為孫中山?要看他自己的修為。但如果官方只懂打壓,早晚也會製造其他「孫中山」。
當然,黃之鋒等青年人也要清醒:不要被人為的光環籠罩,必須虛心認識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思考怎樣把青年的先鋒作用轉化為後繼力量。1919年領導「五四運動」的傅斯年、多年前在港大校長鄭耀宗下馬一事中的學生張韻琪,都在社會運動、學業和自我提升方面取得平衡,盡快走過青澀和幼嫩的階段,成熟起來。這些經驗都是年輕人應該汲取的。
作者是資深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