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永浩:一男子 才是土地問題中的問題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4日 06:35
2016年10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執筆這篇文章時,原來的設定是想對於特首在橫洲風波中的角色及其決定作些評價。可是,當一面尋找資料、一邊寫作之際,愈來愈覺得,橫洲事件,撇開那些「官商鄉黑」勾結的指控外,正是他對處理土地問題(甚或是處理其他問題時)的寫照,也彷彿明白了:一男子,才是所有問題的所在。


彷彿只有冰冷的需求數字

為何會有這樣的看法?在橫洲事件後,特首被邀請到智經研究中心的周年晚宴發表演講。趁着大好機會,他洋洋灑灑的發表了對土地問題和劏房的看法。在他眼中,土地住房彷彿只有一堆冰冷的需求數字,而大道理就是解決那些數字。而在「要解決」的大道理之下,問題永遠都是因為別人的不合作:你逼遷人家,人家反對就是不合作;你要在人家地方興建,人家反對又是不對!總之,「解決問題」就是將對手瘂臚H解決,彷彿沒有反對聲音,就是對了!特首說他本人和政府很努力找地方興建住屋,就是「插針樓」、「屏風樓」甚或綠化地都不放過。他甚至豪言:「香港每一塊地都可以建屋,只要我們香港人說可以便可以。」一個專業的測量師,竟然可以說出這樣不專業的話,老實說,你還可以對香港城市發展有何期望?


另一邊廂,只要是他自己的意見,又或是他認為對的,就算是多麼的自相矛盾,甚至是「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都是無問題的。特首語重心長,說時常為劏房戶不能安居而輾轉反側;然而,房屋署將工廈單位夾硬改作住宅單位,條件多多、租情欠佳,居民更批評該屋邨根本不是安居之所,特首又不覺得是個問題。特首說現在少人提及「地產霸權」了,但最近新開的一些樓盤、一些小單位,洗手間如廁時連門也關不上、主人房連牀也放不下,單位人均面積,竟然比罪犯入獄的監房還少!住進這些單位,真的比住劏房好嗎?真的就如特首所言,多建單位就能解決劏房的問題?還有那些「插針樓」、「屏風樓」,破壞原有社區的和諧。單位數字看上去是多了,但這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出更多更扭曲的問題?


特首在記者會時,漏口說了一句:「工作小組不止涉及橫洲,也要負責皇后山,皇后山都是政府土地,無任何鄉事介入,都是由我做主席。」這個皇后山,正正指出了「單看數字盲搶地」的弊端:皇后山地段原在曾蔭權時代已規劃作發展私立大學之用,後來梁振英一個「盲搶地」「柯打」,皇后山建校規劃就此推倒。特首說,將皇后山拿回來大建公屋,多少年了?到現在還是「規劃階段」而已。原因是:皇后山連基建也沒有,連接道路連設計也未完成。那裏環境原來就像中大、科大一樣,一個山頭,用來建大學校園就是最理想的了。現在結果是大學建不成,說好了的公屋,連影也未見。給你「盲搶地」了,又如何?土地不又是在白等、曬太陽,如西九、啟德一樣?


有供有求 永遠「不能解決」

其實,城市一路發展下去,土地有供有求,這本來就是一個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的情况,也是永遠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個城市發展,需要的是規劃,有序、合理地將土地發展,用以滿足人們於城市生活,並最終為建構一個健全的社群而努力,而不止單單着眼於滿足「需求」與「供應」、只為滿足於填滿數字。要達到完善的規劃,香港以往是靠着周全、大型的規劃:可以是靠移山填海,或是建立新市鎮等方式達成。今天的現實是,可供發展的土地是少了,主流發展只能靠市區重建。就是能開發新地域,也必然會影響到原來地方的持份者。規劃建設時,必須由下而上,將各持份者都認真當作有份的參與者,計劃才有機會發展下去。如果還以昔日的手法,「政府已經有晒計劃,你哋一定要跟,不同意就是反對」的心態去做事,哪會有不出事的道理?


可能有讀者認為,又要發展又要賺錢、又要顧及原居民利益,皆大歡喜,實在太天方夜譚了。但事實上,在香港就是有這樣成功的例子:在港島大坑原麗星樓重建計劃(現址重建後為「上林」),正正做到了對所有原居民賠償,更在新樓完成後,每戶都能分配原址單位,而同時間發展商也可賺到利潤。連發展商都做得到了,為何我們的特首就是無這樣的心胸,只看別人就是錯誤呢?


不止數字 更要願景

說到尾,發展城市,不止數字,更要願景。偏偏我們的特首,好像從來都沒有這樣的貢獻。還記得他在這幾年的施政報告,提及「智能城市」(Smart City)之類的發展。「智能城市」不就是主張所有持份者都能參與發展,要更公開透明地管理城市嗎?「摸底」是哪類型的「智能城市」發展模式?「智能城市」、規劃願景,是不是只像流水帳一般,在施政報告重寫一次,開過研究小組,「講咗就當做咗」的門面工程而已?


如果這一男子,繼續以這樣的態度去處理土地問題,就是給你1000個橫洲來蓋房建屋,也只會繼續有問題。


作者是香港大學地理系榮譽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