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超:中日經濟之間隔着的撤資謊言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3日 06:35
2016年10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一年一度的中國國慶7天小長假,為中國遊客境外海外短期遊提供了絕佳機會。不論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是何等地熱鬧,擋不住的是赴日旅遊的消費者大軍。去年的國慶假期,赴日旅遊的中國大陸遊客達到40萬,消費上千億日圓。這不僅沒有嚇倒日本百姓,還讓商家們今年為吸引更多的顧客迭出新招,推出更高附加值的深度遊。其實,中日經濟的相互依賴性遠不止度假掃貨,前不久一篇關於日本大規模撤資的報道,立馬在中日兩國乃至全球引起軒然大波。各界紛紛表示這絕對不可能,純屬子虛烏有。對待中日關係,一定不能炒作,必須看到中日經濟的強大互補性。兩國相互需要,誰也離不開誰。


相互需要 誰也離不開誰

據中國商務部數據,日本在華企業高達5萬家、累計在華直接投資約7000億人民幣,加上配套總投資高達二三萬億人民幣,每年創造近萬億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不僅如此,在華日資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中國產業的中高端,比如汽車製造業,日本品牌汽車佔中國市場的七分之一以上,機械製造約佔八分之一,電子信息約佔十分之一。直接或間接僱用人數約超過1000萬,相當於中國一年的新增就業總量。中日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最高的年份達到3500億美元,約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日本引進了大量的技術和工藝,提升了產業水平和層次;在引進資金和技術的同時,帶來了適合中國的亞洲最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中國正在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而在華日資企業的大部分產業正為此提供了方向。


日本對中國經濟依賴愈來愈高

中日合作,日本也是大受其益,一個長假就是1000億日圓的採購,這可是對日本經濟的直接拉動。這個巨大的消費拉動力是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都不可能有的。近十幾年來,日本每年向中國出口1000多億美元,最高的年份接近2000億。有關「日本撤資」炒作不攻自破的背後,還有數據表明資金有出還有進,從過去的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調整。投資常常有,撤資調整策略後再回流也是平常事,這恰恰更加說明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愈來愈高了。


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推動的亞洲「雁陣」發展模式,日本處於領頭羊地位,中國大規模的承接日本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日本企業紛紛到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利用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強大的配套能力和熟練的技術工人、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把「微笑曲線」的低端轉移出來放在中國,而把「微笑曲線」獲益最高的兩端放在日本國內。這種產業分工不僅攫取了豐厚的超額利潤,而且還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佔領全球制高點騰出了空間、積蓄了力量。有專家估計,日本這些年研發積累的技術夠用30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


安倍經濟學的「第四支箭」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日本經濟低迷了20年,「安倍經濟學」在日本國內屢試無效,面對當前頹勢,一籌莫展。由於2012年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日政治關係一直處於冰冷僵局,有着一葉知秋的脆弱敏感,對日本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這種情况下,日本應當把與中國的合作作為「安倍經濟學」的「第四支箭」。日本不能承受失去中國之重,因為中國之於日本,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前景最廣闊的巨大市場,還是日本成本最低、最適應的、最成熟的製造業基地。


既要有原則 又不要感性搞事

日本方面,建議日本摒棄極右思維、放下歷史包袱和放下身段,主動修好,更不能跟着美國幹「圍堵中國」的蠢事傻事。從日本發展和國民生計的大局改善日本國內經濟形勢,恢復和加強與中國的密切往來,加強經濟合作。中國方面,除了在日本侵華歷史和釣魚島主權這些原則問題上堅守的前提下,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改善中日關係。中日相處,既要有原則,又不要感性搞事,相互依賴是客觀的,割斷聯繫對兩國都不利。


中日關係,中日都不希望兩敗俱傷。21世紀世界經濟格局就是三足鼎立——北美、歐洲、東亞。但如果中日韓尤其是中日不能攜手的話,東亞就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極。


作者是香港學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