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選委會選舉將至,各界密鑼緊鼓。各個新生政團和「傘後」組職,都已着手準備,希望可以打破建制派壟斷1200人選委會的常態,可謂戰雲密佈。
其實,回歸以來的特首選舉,香港人的參與幾乎等於零。當然,小圈子的制度設計令絕大部分港人根本手中無票;無從參與之外,制度的不公義也令很多其實手中有票的人,也不屑於參與這個不義的遊戲。但經過這幾年,香港社會的禮崩樂壞極速擴散,公民社會逐漸意識到,現實不再容許我們「政治潔癖」了。
因為這個家已經骯髒不堪,要清潔收拾,就不能再怕弄髒雙手。
公民社會走出「舒適區」,開始走進制度、利用制度,再將不公義的制度,從內部開始動搖和破壞。這當然是正面、可取的社會轉向。但同時,非建制的選委候選人在進攻小圈子時,務必步步為營,否則弄巧反拙甚至助紂為虐,則後果堪虞矣。
拒絕特權 港人為大
首先,無論作為選委候選人,還是有票參與選委選舉的少數港人,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我們都是特權階級。
參選選委會,或者投票選選委都是行使特權的過程。我們必須謙恭緊記,我們手握的這個特權,本身就是我們要對抗的荒謬的一部分。醫學業界流傳,過去曾經有某名特首候選人,競選期間會見醫生選委,開宗明義劈頭就問「你們醫生有什麼想要的?改善待遇?撥款加薪?給我開個價吧」。這就是特權了。
選委就像是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產生自特權小圈子,但其決策卻影響全部港人。所以一個稱職的選委,應當面向全港市民,不應以選委選票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去換取單一業界的利益。我們期望選委選出一個香港人的特首,而不是服務權貴和特權小圈子的另一個「梁振英」。如果沒有抱着最終「從小圈子內部破壞小圈子」的覺悟參選選委,倒不如不要選好了。
訴求堅定 莫忘初衷
自立會選舉開始,就有人提出「ABC」(即「Anyone but CY」)。最近居然有些泛民大黨的骨幹成員都公開表示同意,認為梁振英太可惡,換走梁振英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訴求;什麼真普選、什麼民主制度,也要等換走梁振英之後再談云云。
這種論述大概建基於兩點:一、梁振英是香港現下慘况的主因;二、反對派選委是有能力左右行政長官的選舉結果,因此也應該盡力去為民除害。但事實的確是這樣嗎?
首先,都已經這麼多年了,難道我們還看不清楚事實嗎?梁振英固然可惡,但導致社會分化、禮崩樂壞的是不公的政治制度。社會愈趨人治,才令奸佞得以作惡。而解決的辦法是改善制度、堅持法治,而絕不是逆來順受、接受人治,然後換了個主子就普天同慶一番。試想想,制度如沒有規定特首是大學的必然校監,陳文敏、李國章事件還會發生嗎?又,制度如沒有規定立法會有一半議席是荒謬的功能組別,23條、「網絡23條」、醫委會改革又何必拉布抗惡法?又,制度如沒有規定特首選舉由1200人選委小圈子產生,從不向廣大市民問責,梁振英上任4年,又怎能囂張作惡至此?
制度,遠比人選重要。
再者,嘿嘿,不要弄錯了,特首人選其實從來不由我們決定,甚至也不由1200人選委決定。兩個(或3個)爛橙揀一個,從來是一個「有得揀」的假象罷了。可操作性極高的1200人選委制度下,最後操盤者仍然是北京。即使最樂觀的估算,約300席可能攻佔的選委席位都由非建制陣營全取,屆時只要「北大人」一聲令下,只讓一個建制派候選人出閘參選,再號召餘下的900名選委全數力挺,即可指點江山。要梁振英連任,可謂易如反掌。
因此,與其為了左右根本不到我們控制的選舉結果而卑躬屈膝,放棄對民主訴求的底線(或者視之為次要),然後幻想可以「為民除害剷除689」,倒不如挺直腰板,爭取話語權,向特首候選人和北京施壓,表明香港人對於民主的訴求從沒退卻,也退無可退。
對真普選的訴求、8.31框架的撤回、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放棄的底線。一旦放棄,那麼自「傘運」以來的所有公民覺醒和犧牲,不過只是換來了「梁振英下台」和新政府上場後可能只是維持數月的蜜月期,實在是太可悲了。所以換人,不如換制度。
如果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只為「踢走梁振英」,最後只會在「ABC」的迷思和反對派的加冕下,製造出另一個「梁振英」、另一個更糟糕的5年。
作者是杏林覺醒發言人
其實,回歸以來的特首選舉,香港人的參與幾乎等於零。當然,小圈子的制度設計令絕大部分港人根本手中無票;無從參與之外,制度的不公義也令很多其實手中有票的人,也不屑於參與這個不義的遊戲。但經過這幾年,香港社會的禮崩樂壞極速擴散,公民社會逐漸意識到,現實不再容許我們「政治潔癖」了。
因為這個家已經骯髒不堪,要清潔收拾,就不能再怕弄髒雙手。
公民社會走出「舒適區」,開始走進制度、利用制度,再將不公義的制度,從內部開始動搖和破壞。這當然是正面、可取的社會轉向。但同時,非建制的選委候選人在進攻小圈子時,務必步步為營,否則弄巧反拙甚至助紂為虐,則後果堪虞矣。
拒絕特權 港人為大
首先,無論作為選委候選人,還是有票參與選委選舉的少數港人,都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我們都是特權階級。
參選選委會,或者投票選選委都是行使特權的過程。我們必須謙恭緊記,我們手握的這個特權,本身就是我們要對抗的荒謬的一部分。醫學業界流傳,過去曾經有某名特首候選人,競選期間會見醫生選委,開宗明義劈頭就問「你們醫生有什麼想要的?改善待遇?撥款加薪?給我開個價吧」。這就是特權了。
選委就像是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產生自特權小圈子,但其決策卻影響全部港人。所以一個稱職的選委,應當面向全港市民,不應以選委選票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去換取單一業界的利益。我們期望選委選出一個香港人的特首,而不是服務權貴和特權小圈子的另一個「梁振英」。如果沒有抱着最終「從小圈子內部破壞小圈子」的覺悟參選選委,倒不如不要選好了。
訴求堅定 莫忘初衷
自立會選舉開始,就有人提出「ABC」(即「Anyone but CY」)。最近居然有些泛民大黨的骨幹成員都公開表示同意,認為梁振英太可惡,換走梁振英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訴求;什麼真普選、什麼民主制度,也要等換走梁振英之後再談云云。
這種論述大概建基於兩點:一、梁振英是香港現下慘况的主因;二、反對派選委是有能力左右行政長官的選舉結果,因此也應該盡力去為民除害。但事實的確是這樣嗎?
首先,都已經這麼多年了,難道我們還看不清楚事實嗎?梁振英固然可惡,但導致社會分化、禮崩樂壞的是不公的政治制度。社會愈趨人治,才令奸佞得以作惡。而解決的辦法是改善制度、堅持法治,而絕不是逆來順受、接受人治,然後換了個主子就普天同慶一番。試想想,制度如沒有規定特首是大學的必然校監,陳文敏、李國章事件還會發生嗎?又,制度如沒有規定立法會有一半議席是荒謬的功能組別,23條、「網絡23條」、醫委會改革又何必拉布抗惡法?又,制度如沒有規定特首選舉由1200人選委小圈子產生,從不向廣大市民問責,梁振英上任4年,又怎能囂張作惡至此?
制度,遠比人選重要。
再者,嘿嘿,不要弄錯了,特首人選其實從來不由我們決定,甚至也不由1200人選委決定。兩個(或3個)爛橙揀一個,從來是一個「有得揀」的假象罷了。可操作性極高的1200人選委制度下,最後操盤者仍然是北京。即使最樂觀的估算,約300席可能攻佔的選委席位都由非建制陣營全取,屆時只要「北大人」一聲令下,只讓一個建制派候選人出閘參選,再號召餘下的900名選委全數力挺,即可指點江山。要梁振英連任,可謂易如反掌。
因此,與其為了左右根本不到我們控制的選舉結果而卑躬屈膝,放棄對民主訴求的底線(或者視之為次要),然後幻想可以「為民除害剷除689」,倒不如挺直腰板,爭取話語權,向特首候選人和北京施壓,表明香港人對於民主的訴求從沒退卻,也退無可退。
對真普選的訴求、8.31框架的撤回、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放棄的底線。一旦放棄,那麼自「傘運」以來的所有公民覺醒和犧牲,不過只是換來了「梁振英下台」和新政府上場後可能只是維持數月的蜜月期,實在是太可悲了。所以換人,不如換制度。
如果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只為「踢走梁振英」,最後只會在「ABC」的迷思和反對派的加冕下,製造出另一個「梁振英」、另一個更糟糕的5年。
作者是杏林覺醒發言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