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下無不愛惜子女的父母,惟面對測驗、考試「大怪獸」襲來,平日溫柔如兔的家長也隨時變成噴火龍,日夜咆哮甚至「手起掌落」。據防止虐待兒童會前線社工透露,5月和10月的考試高峰期,該會的求助熱線尤其繁忙,大部分是陪太子孆膝D讀書的父母,因壓力爆煲而情緒失控。為免損害親子關係,社工建議家長平日多操練「五常法」,幫助自己建立正向的管教態度。
文﹕沈雅詩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CreativaImages@iStockphoto
相信不少家長都遇過子女溫書「遊魂」、「拖拖拉拉」。看着時間一分一秒逝去,眼前還有一大疊未溫習好的書本,家長的腎上腺素分泌開始逐漸飈升,隨之而來的連串反應,就是提高嗓子、拍枱拍椅、辱罵甚至體罰小朋友。
5月10月最多家長情緒受困
防止虐待兒童會註冊社工鄭慧玲(Kennis)表示,現今社會對孩子的學業成績要求很高,不論是全職或雙職媽媽都不易做,「全職媽媽沒有收工時間,由天光忙到天黑,既要處理家務,又要督促子女做功課,倘若得不到另一半的體諒和幫助,擔子很重;雙職媽媽亦有難處,放工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替孩子檢查功課兼溫習,急促的節奏也容易令人脾氣暴躁」。
別以為只有基層家庭,才有管教子女的問題,Kennis指出,不少高教育水平的家長,同樣遇到困難,「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亦高,期望下一代在學業上也有好成績,每當事與願違時,家長便會感到困惑、勞氣」。
易墮思想陷阱 凡事「災難化」
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該會另一位註冊社工黃敏琪(Manki)指出,父母之所以經常憂心忡忡,出現負面情緒,皆因他們很容易墮入思想陷阱,化身成為「災難星」、「妄想鬼」,把事情無限放大。她舉例﹕「曾有家長對我說,試過孩子放學遲了回家,便聯想到他在街上蹓躂,這就很易被黑社會招攬,可能會被引誘參與販毒,那就前途盡毁。」事實上,一切都是家長憑空想像。正因為慣常把事情「災難化」,也導致他們會把子女標籤成為世界上「最差」、「最曳」、「最難教」。
每日15分鐘「惜自己」
平日在管教上已感無力的家長,碰上測驗、考試期便更容易「擦槍走火」。因此,Manki建議家長,多運用「五常法」來提醒自己控制情緒。
第一法﹕常留意身體警號
不少家長在爆煲前,都未有察覺自己身體原來早已發出警號,可能是手心冒汗、心跳加速、頭痛、胃痛、失眠等。當家長對自己的生理反應敏感,知道這意味着會隨時情緒失控時,至少還有機會「煞掣」。
第二法﹕常自我勸導
當家長察覺情緒已到達臨界點、一觸即發時,便要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冷靜些」、「別再去想」等語句,幫助自己把高漲的情緒降溫。
第三法﹕常自我反問
鼓勵家長多反問自己「當其他家長遇到同一景况,他們的反應都跟我一樣嗎?」、「我可不可以從正面角度去看這件事呢?」,期望家長換個角度,其實事情未必如想像般糟糕。
第四法﹕常分散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用什麼方法也沒有所謂,哪管是去飲杯水、洗個臉、外出散步、找朋友傾訴,甚至是下廚等;最重要是家長認為,這個方法最能夠幫助自己分散注意力。第五法﹕常寫「聰明卡」
把認為可支撐自己的人生金句,寫在「聰明卡」上,並放在如錢包內等經常接觸得到的地方;又或者使用有鼓勵意思的圖畫,當作手機的桌面牆紙,使自己時刻看見,為生命注入正能量。此外,Kennis亦鼓勵家長要學習多讚賞自己。「家長是一份長年無休的終身職業,你沒有『走佬』,仍然用心照顧家庭,這份堅持,已經值得讚賞。試問一個連自己優點都看不到、不懂得讚自己的家長,又何來看到小朋友的優點、曉得讚賞他呢?」
兩位社工皆異口同聲勸勉家長,既然測驗、考試這隻「大怪獸」,並非可一朝擊退,家長更要放輕鬆去打這場持久戰,「我們見到太多家長,壓力都源自把所有時間、精力投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完全無空間去關顧自己。不想情緒崩潰,最終破壞親子關係,家長一定要先愛惜自己,每天至少撥15分鐘給自己去放鬆心情,享受片刻的寧靜」。
防止虐待兒童會設有「放晴護兒坊」計劃,轄下有不同小組,協助家長管理情緒。除上述技巧外,小組亦會要求家長在心平氣和時,寫一封給自己打氣的信,「社工會代他們保管這些信件,在適當時候,例如測考高峰期,我們便會把信件寄出,期望家長收到寫給自己的信時,可起到更大的提醒作用」。
「走出抑鬱 展現笑容」
家長情緒管理小組
對象﹕有抑鬱症徵狀或情緒困擾的家長
目的﹕紓緩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情緒,並建立支援及互助網絡
內容﹕認識情緒及正確表達情緒的技巧、學習正面及樂觀地管教子女的方法
主辦﹕防止虐待兒童會
查詢﹕2351 6060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