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屠海鳴:中史修訂:緊扣「三問」最重要長青網文章

2016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10月11日 06:35
2016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姓何名誰、父母是哪個、出生在哪裏,無論其一生中如何顯赫與富有,終究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一群人如果「集體失憶」,不知自己從哪裏來、是怎樣一路走來的,同樣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今天的香港,就有這麼一個群體「集體失憶」,不清楚香港從何而來、怎樣走來,以及香港與中國的關係。這個群體就是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些年輕人。


當人們終於認識到回歸以來中小學教育的缺失後,中國歷史科課程修訂諮詢工作終於啟動。如何修訂中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千秋。筆者認為,列入必修是關鍵,緊扣「三問」最重要。


一問:我從哪裏來?

港英時代,香港學生學中國歷史,講到香港,多以「香港1842年前是一個小漁村」開始,彷彿這個地方是英國人來了之後,才從地球上冒出來的。在英國人管治之前,香港從何而來?不明不白。


回歸之後,由於一些人發起反國教運動,施壓於港府,2009年課程改革大幅削減選修科目後,令中史科無人問津。有調查顯示,2012年,本港中學文憑試有 73,074名考生,報考中史的僅佔總考生人數11.8%。2013年,本港中學文憑試有82,283名考生,報考中史僅佔總考生人數9.9%。選修中史的人數僅佔一成左右,並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中國歷史有課而無學,且有「亡科」之憂。而在英國、美國、日本等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國民歷史都是必修科目。


在學校裏,中國歷史被置於無足輕重的位置;在學校外,年輕人也沒有認知中國歷史的環境。回想上世紀60、70、80年代,歷史劇、武俠小說曾掀起陣陣熱潮,喚起人們對中國歷史的記憶。而近20年來,隨着這些文化產品的式微,年輕人對中國歷史的認知一片蒼白。「獨尊儒術」出現在哪個朝代?「詩仙」、「詩聖」所指何人?鄭和下西洋發生在哪一個年頭?這些內地小學生都對答如流的問題,卻考倒了香港不少中學生。


「無知者無畏」。「集體失憶」導致「集體亂為」,為港獨勢力的滋生提供了條件。因而,此次中史修訂,一定要解決「香港從哪裏來」的問題,特別需要講清楚的是,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香港作為嶺南地區的一部分即被納入中國版圖,而那個時候的英倫三島尚處於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


二問:我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歷史,如同河流,滔滔不息,不可能突然中斷。社會的變遷,也自有其內在規律,由古至今,環環相扣、絲絲相連。一些年輕人不僅對中國歷史知之甚少,對香港是怎樣一路走來的,也是知之不多。因而,此番中史修訂,有必要梳理出「香港發展」的清晰脈絡。


秦漢之後的千餘年間,香港作為一個偏遠之地,寂寂無為,但王朝的更替、戰火的蔓延、中原人口的南遷,無疑都影響着南粵一隅的香港。而中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諸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文化的繁榮、農耕技術和紡織技術的進步,也深刻影響着這方百姓的生活。及至明清時期,香港的港防建設進入人們的視線,香港的貿易日趨繁榮。到了清末民初,國內的政局變化影響着香港,香港也成為反清義士的活動地點。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佔領,在長達3年8個月時間裏,香港飽受蹂躪,市民的財富被洗劫一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承接歐美國家的產業轉移,製造業興起。上世紀80年代之後,金融、貿易、航運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香港躋身「亞洲四小龍」。九七回歸,「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


如此講述香港經歷的風風雨雨,聚焦重大事件,不帶意識形態偏見,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香港前世今生的認知。與現在教材中只以「香港史事年表」附錄於課綱的做法相比,更全面、系統、客觀,應該大有裨益。


三問:「小我」與「大我」是何關係?

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些年輕人,之所以有一些偏激想法、對國家產生誤解甚至抗拒,緣於歷史意識斷層,導致了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淡漠。比如,「香港民族」、「真.香港人」、「香港獨立」、「城邦自治」等奇談怪論,更有人在遊行時打出了「中國人滾出去」的標語,豈不知自己就是中國人?因此,此番中史修訂,有必要全面系統地反映香港和內地的互動,讓學生弄清楚「小我」與「大我」的關係。


香港雖然被英國管治百餘年,但血濃於水的感情從未中斷。在歷史上,緊要關頭守望相助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8年抗戰時期,香港各界為內地抗戰捐款捐物,輸送了大量抗戰物資,香港也成為內地大批文化名人的避難之地。內地一些文化機構紛紛遷往香港,或在香港建立分支機構,謀求發展、宣傳抗戰。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香港成為中國聯繫西方世界的唯一橋樑。1978年後,香港成為內地改革開放的視窗,是內地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再比如,東江引水工程、九七金融風暴、2003年抗擊「非典」等等,都是不應遺漏的篇章。而對於文革時期「六七暴動」等歷史事件,同樣應該真實反映,不必「化妝」。


總之,從歷史的角度看,內地的一舉一動影響着香港,香港的發展變化同樣牽動着內地,「小我」與「大我」從來就沒有分開過。這是歷史事實,不容迴避、不可輕視、不能忽略。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