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退休生活費是不少打工仔在臨退休前擔憂的問題,匯豐環球投資管理亞太區債券投資總監陳寶枝表示,退休生活費準備,存款僅是其中一步。說到退休,近年不少打工仔在職時就開始籌備退休;但除了退休生活外,心理準備也十分重要,準退休人士不可忽略。
人們規劃退休時必須考慮這些重要問題。匯豐《未來的退休生活:世代與歷程》調查顯示,上一代退休人士透露自己在40歲開始為退休儲蓄,到58歲退休,平均儲蓄時間為18年。來到今日,本港在職人士會提早8年至32歲便開始儲蓄,並預期推遲兩年至60歲才退休,這意味着他們預計的退休儲蓄年期平均為28年,較上一代人多10年。
四成退休者﹕應更年輕儲備
提早開始儲蓄或許是最常見的建議,許多人儘管已提早開始為退休儲蓄,但仍認為自己的儲蓄並不足夠,超過四成(43%)的退休人士表示,若有機會作出改變,他們會在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儲備退休金;持同一觀點的準退休人士所佔比例與此相若(41%)。近四分之一(24%)的退休人士與31% 的準退休人士會從收入中撥出更大部分用作退休儲蓄。報告亦發現,有18%的在職人士尚未開始為退休生活儲蓄,其中有一成年齡在60歲或以上。有82%的在職人士已開始為退休儲蓄,但當中有43%已暫停儲蓄或遇到困難。
存款回報低 宜投資股債
陳寶枝表示,投資回報經過長期遞增與累積,會變成一大筆財富,而愈早開始儲蓄,效果就愈明顯,「我們的調查發現,許多人以儲蓄現金的方式為退休生活籌備資金,然而在眾多投資方式之中,銀行存款的回報率幾乎最低。因此,儲戶不妨投資於債券和股票等其他工具」。她認為,管理未來財務需求而言,債券是尤為合適的投資工具。債券投資一般定期向持有人支付利息,收益率亦高於現金儲蓄。人到晚年,擁有穩定且可預見的收入來源的重要程度不容低估,因為穩定的收入可以支持自己獨立生活,毋須為日常生活所需操心。
陳寶枝分享自己接觸準退休朋友發現,準退休人士往往不重視退休後的心理狀况,而晚年生活質素的高低,與心理狀况有很大關係。試想像一位高級行政人員,他為公司努力拼搏多年,在組織內權威顯赫,深得同事敬仰。可以說,其自我價值主要體現在工作上。對於這類人,退休堪稱巨變。儘管他們擁有足夠財富維持現有生活方式,但卻不再享有在職時的好處——地位、工作能力、與客戶及同事的互動交流。失去了這些,退休就像是被裁員,而非隨着年齡增長而必經之人生階段,以致於讓他們覺得失去人生意義。
從事過渡工作 作儲蓄補充
這樣一來,有些退休人士會「聽天由命」,任憑心情低落,認為人老了就是捱日子。剛退休的人士若出現這種情况,就要讓自己心胸開闊,採取積極行動確保自身的財務及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從而抵抗垂頭喪氣的消極情緒。
她建議退休人士可從事一些過渡工作,逐漸退出全職工作。零工經濟的壯大是就業方式的重大發展,能夠為年長職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零工的招募一般在網上平台進行,可讓獨立工作者獲得臨時工作任務。兼職工作除了提供有意義的活動之外,還可帶來定期收入,作為退休儲蓄的補充。可供考慮的另一個方法是培養各種業餘興趣,與親友聯絡感情,或者在退休後找些事情做。這樣可以保證退休生活不至於漫無目的或無所事事,而這對頤年生活滿足感的重要性,等同財務穩健與身體健康。
為晚年生活制訂切實計劃
她重申不論個人對退休生活有何寄望,做好準備是關鍵。臨近退休的人士必須提前為理想的退休生活作打算,思考自己晚年生活過得舒適充實需要什麼條件,並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確保自己退休後仍可獲享上述條件。另外,還應該盡量保持思想開明,一旦情况有變,要願意調整計劃。
隨着人們平均壽命延長,應早些計劃;相反,若不採取適當措施,漫長的頤年生活,難以過得充實。
明報記者
[龍彩霞 退休綢繆]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