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朋友不約而同問起,孩子從小B漸漸進化成為小學雞,媽媽是不是比較好當?我沉吟一會,很難簡單回應。小學雞固然比小B生容易照顧,好歹自理能力較高,(大部分時間)也能用人類語言和邏輯講講道理。但,天底下哪有這麼輕易放過老爸老媽的小孩?
所謂教養,不同年紀自有不同挑戰。從前眠乾睡濕換片餵奶「養」的多,現在教功課教做好孩子培育同理心和責任感「教」的多。近日我家的教養挑戰也來自電視新聞,這是哥哥發動問題轟炸的絕佳時機——伊斯蘭國其實在哪裏?為什麼大陸人要來香港買奶粉?李光耀是好人還是壞人?什麼是強人?為什麼看花要沒收黃遮?如果我拿黃遮出街會被人捉嗎?強姦是什麼?……
爸爸媽媽不可能每事懂(實情不懂的非常多),然而,即使我們自以為懂得,要進行有養分兼且保持開放的討論也殊不容易。新聞片段零零落落紛紛擾擾,連大人也困惑,小學雞則愈看愈混沌。如何陪伴孩子在紛亂世情中理出一點脈絡,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台灣環保志工兼作家李偉文的新書《看新聞,學思考》值得參考,「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絡到傳統媒體的報道,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片段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時間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什麼?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為網絡年代的子女「打底」
李偉文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大學生,從升中開始就跟爸爸上「偉文學堂」涉獵不同的社會議題,嘗試穿透混沌的雜訊和似是而非的論述,建立自己的視野和觀點。這書記錄了他們的實踐經驗,我們會讀到一個滿有耐性的爸爸,剝洋葱似的和一對女兒對話,把複雜議題逐層拆解釐清,但同時避免「標準答案」,相信孩子的自由心靈終會找到出路。
討論很費神,但來到網絡年代,這種「打底」工夫變得尤其重要。李偉文對網絡文有頗強烈的看法,「當缺乏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絡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李偉文也提醒孩子建立公信力,轉發網絡信息前先求證,用腦袋思考,用常識檢視。這是很基本的要求吧,偏生很多大人自己率先忘記了。
「新聞是一時的,但每一則對話背後傳達的一種普世價值,一種思辨學習,或是一種因應之道,才是給孩子恆久的禮物。」誠然。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所謂教養,不同年紀自有不同挑戰。從前眠乾睡濕換片餵奶「養」的多,現在教功課教做好孩子培育同理心和責任感「教」的多。近日我家的教養挑戰也來自電視新聞,這是哥哥發動問題轟炸的絕佳時機——伊斯蘭國其實在哪裏?為什麼大陸人要來香港買奶粉?李光耀是好人還是壞人?什麼是強人?為什麼看花要沒收黃遮?如果我拿黃遮出街會被人捉嗎?強姦是什麼?……
爸爸媽媽不可能每事懂(實情不懂的非常多),然而,即使我們自以為懂得,要進行有養分兼且保持開放的討論也殊不容易。新聞片段零零落落紛紛擾擾,連大人也困惑,小學雞則愈看愈混沌。如何陪伴孩子在紛亂世情中理出一點脈絡,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台灣環保志工兼作家李偉文的新書《看新聞,學思考》值得參考,「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絡到傳統媒體的報道,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片段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時間也沒有能力,去了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什麼?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為網絡年代的子女「打底」
李偉文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大學生,從升中開始就跟爸爸上「偉文學堂」涉獵不同的社會議題,嘗試穿透混沌的雜訊和似是而非的論述,建立自己的視野和觀點。這書記錄了他們的實踐經驗,我們會讀到一個滿有耐性的爸爸,剝洋葱似的和一對女兒對話,把複雜議題逐層拆解釐清,但同時避免「標準答案」,相信孩子的自由心靈終會找到出路。
討論很費神,但來到網絡年代,這種「打底」工夫變得尤其重要。李偉文對網絡文有頗強烈的看法,「當缺乏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絡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李偉文也提醒孩子建立公信力,轉發網絡信息前先求證,用腦袋思考,用常識檢視。這是很基本的要求吧,偏生很多大人自己率先忘記了。
「新聞是一時的,但每一則對話背後傳達的一種普世價值,一種思辨學習,或是一種因應之道,才是給孩子恆久的禮物。」誠然。
作者簡介﹕愛採訪愛孩子,出版作品包括《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合著)。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這個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
文﹕蘇美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