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一帶一路」是中國立足亞洲、放眼全球的戰略部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與絲路基金相繼投入運作之後,使這個戰略部署成為可操作、可持續的構想。資金和金融業在「一帶一路」建設起着引領作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進程擔負一定角色,因此,香港應該發揮金融業的優勢,積極爭取參與亞投行的工作和「一帶一路」的建設,對國家戰略部署作出貢獻之餘,也可以分享亞洲新一波基建浪潮中的「蛋糕紅利」。
亞投行「一帶一路」
金融引領港有優勢
「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建立貫通亞洲、歐洲、非洲的經貿合作走廊為目標,只要稍為想像一下,都會意識到蘊藏的商機極其龐大,若能按序推動,「亞洲世紀」既是願景,也是有可能落實的目標。亞洲不少國家面對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經濟發展因而受到窒礙,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從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內,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有8萬億美元資金需求,即是平均每年約需7400億美元,但是資金缺口甚大,這從區內整體基建停滯不前反映出來。
亞投行此際問世,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機構,主旨為協助亞洲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不單基建滯後的國家一呼百應,英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知道亞洲國家大搞基建,固然已為他們帶來機會,隨之而來的商業貿易發展,也將迎來巨大商機。美國欲阻撓盟國參加亞投行,目的是要使它成為窮國俱樂部,淪為無足輕重的組織,但是英、德、意、法、澳洲等發達國家與俄羅斯、韓國等國,較少從戰略博弈體待亞投行,他們更多的看到合作與商機,此所以亞投行臨近創始國截止申請之前,有更多國家申請加入的原因。
去年底,香港已經向中央表達加入亞投行的意願,鑑於香港並非獨立主權國,正如台灣亦表達期望加入一樣,港、台以什麼身分成為亞投行成員,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台灣的情况或許更複雜一點,香港對北京的從屬關係並無爭議,而無論是亞投行或為「一帶一路」建設成立的絲路基金,都是融資先行,香港在金融業有明顯優勢,因此,期望中央讓香港在兩者的工作和運作,都擔負一定角色。
亞投行總部設在北京的可能性很大,然則,若亞投行在一些城市設立中心,從事功能性工作,例如仲裁等職能,香港應該爭取設立這樣的中心;另外,亞投行若有融資安排,例如發債等,包括人民幣債券等,香港都應該積極爭取,以承擔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
至於「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成立的400億美元絲路基金,需要的人才必須懂投資、金融、財務、國際、工程,且外語能力要強等,香港精英有條件、有機會參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開展工作之後,將衍生大量金融業務,例如發債、資產管理、與其他機構(國際大型基金及銀行等)聯合集資,都是大有可能的事;而就「一帶一路」的建設規模而言,集資的金額肯定不是少數,可能是香港處理過的「交易」的放大版,屆時交易額龐大,香港金融業體積增大的潛力,也不容忽視。
近水樓台有地利
沒有獨市須競爭
香港是高度國際化的自由港,多年來建立的國際市場關係網絡,在金融、航運、物流及其他專業服務,香港都有優勢,有利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合作,而且香港與內地有CEPA等聯繫,只要善用得宜,盡量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作用,相信可以分享更多商機。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進程中,「一帶一路」有可能是一個載體,人民幣藉此進一步走出去,這些都是看得到的可能發展。單就人民幣可能在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並非獨市角色,例如倫敦與新加坡現在都極力爭取更多人民幣業務,若亞投行或絲路基金發行人民幣債券,他們將會是香港的競爭對手。香港在國家整體金融格局有一定角色,有近水樓台之利,從客觀環境與主觀條件而言,機遇已經來敲門,問題是本港業界能否把握,政府會否提供足夠支援而已。
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已經指示政府內部研究香港如何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又透露將率領工商界代表團前往沿帶沿路的國家及地區考察。政府進行內部研究是必須的,因為項目規模龐大,香港不可能事事參與,在哪些環節發揮長處,釐清參與定位,十分重要。不過,為免研究可能有閉門造車之弊,政府的研究形成輪廓之後,應該諮詢業界及社會人士,聽取意見,凝聚朝野之力,在這場亞洲基建盛宴中,與國家和各方創造多贏局面,達致為國家的戰略部署作貢獻、香港經濟藉此跨上新台階的目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亞投行「一帶一路」
金融引領港有優勢
「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建立貫通亞洲、歐洲、非洲的經貿合作走廊為目標,只要稍為想像一下,都會意識到蘊藏的商機極其龐大,若能按序推動,「亞洲世紀」既是願景,也是有可能落實的目標。亞洲不少國家面對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經濟發展因而受到窒礙,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從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內,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有8萬億美元資金需求,即是平均每年約需7400億美元,但是資金缺口甚大,這從區內整體基建停滯不前反映出來。
亞投行此際問世,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機構,主旨為協助亞洲國家建設基礎設施,不單基建滯後的國家一呼百應,英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知道亞洲國家大搞基建,固然已為他們帶來機會,隨之而來的商業貿易發展,也將迎來巨大商機。美國欲阻撓盟國參加亞投行,目的是要使它成為窮國俱樂部,淪為無足輕重的組織,但是英、德、意、法、澳洲等發達國家與俄羅斯、韓國等國,較少從戰略博弈體待亞投行,他們更多的看到合作與商機,此所以亞投行臨近創始國截止申請之前,有更多國家申請加入的原因。
去年底,香港已經向中央表達加入亞投行的意願,鑑於香港並非獨立主權國,正如台灣亦表達期望加入一樣,港、台以什麼身分成為亞投行成員,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台灣的情况或許更複雜一點,香港對北京的從屬關係並無爭議,而無論是亞投行或為「一帶一路」建設成立的絲路基金,都是融資先行,香港在金融業有明顯優勢,因此,期望中央讓香港在兩者的工作和運作,都擔負一定角色。
亞投行總部設在北京的可能性很大,然則,若亞投行在一些城市設立中心,從事功能性工作,例如仲裁等職能,香港應該爭取設立這樣的中心;另外,亞投行若有融資安排,例如發債等,包括人民幣債券等,香港都應該積極爭取,以承擔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
至於「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成立的400億美元絲路基金,需要的人才必須懂投資、金融、財務、國際、工程,且外語能力要強等,香港精英有條件、有機會參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開展工作之後,將衍生大量金融業務,例如發債、資產管理、與其他機構(國際大型基金及銀行等)聯合集資,都是大有可能的事;而就「一帶一路」的建設規模而言,集資的金額肯定不是少數,可能是香港處理過的「交易」的放大版,屆時交易額龐大,香港金融業體積增大的潛力,也不容忽視。
近水樓台有地利
沒有獨市須競爭
香港是高度國際化的自由港,多年來建立的國際市場關係網絡,在金融、航運、物流及其他專業服務,香港都有優勢,有利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國際合作,而且香港與內地有CEPA等聯繫,只要善用得宜,盡量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作用,相信可以分享更多商機。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進程中,「一帶一路」有可能是一個載體,人民幣藉此進一步走出去,這些都是看得到的可能發展。單就人民幣可能在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並非獨市角色,例如倫敦與新加坡現在都極力爭取更多人民幣業務,若亞投行或絲路基金發行人民幣債券,他們將會是香港的競爭對手。香港在國家整體金融格局有一定角色,有近水樓台之利,從客觀環境與主觀條件而言,機遇已經來敲門,問題是本港業界能否把握,政府會否提供足夠支援而已。
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已經指示政府內部研究香港如何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又透露將率領工商界代表團前往沿帶沿路的國家及地區考察。政府進行內部研究是必須的,因為項目規模龐大,香港不可能事事參與,在哪些環節發揮長處,釐清參與定位,十分重要。不過,為免研究可能有閉門造車之弊,政府的研究形成輪廓之後,應該諮詢業界及社會人士,聽取意見,凝聚朝野之力,在這場亞洲基建盛宴中,與國家和各方創造多贏局面,達致為國家的戰略部署作貢獻、香港經濟藉此跨上新台階的目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