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能吏」落馬與官場染缸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31日 06:35
2015年03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北京「兩會」結束迄今,中紀委祭出閃電刀法,至少伏下四虎。一方面足見高層反腐決心,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反腐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本輪反腐有一大觀察點,即中共官媒也承認的,近期落馬者「是『能吏』中的代表人物」。


雲南省委副書記仇和、一汽董事長徐建一、中石油總經理廖永遠、福建省副省長徐鋼,再加上由地方紀委通報的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戴海波,合而觀之,無不是憑藉過人業績、一步一步擢拔而上的官場精英。


其中,改革派「明星官員」仇和的落馬,給輿論界投下了最大一顆震撼彈。內地網絡上流傳的《史記•仇和列傳》中記敘道,「履新三日,而有官員電話之布公,吏治整飭之新局。有小吏於會間假寐而面斥之,有女官奔走掉鞋而譏誚之……坊間謂之『仇和新政』,民心稍有所向焉。」


「然則惡政並善行一體」,以致成為父老切齒的「蛷大人」,則是列傳中的後話了。


官場落馬者中的「仇和現象」,早前也有其他版本,如廣東省政協原主席朱明國、原鐵道部長劉志軍等,皆曾是內地官場中的佼佼者。


而這些昔日的能吏們,從組織部門考察時的「德才兼備」,最終墮至「德才失衡」的地步,在異化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內外因素,值得深思。


重塑權力結構

庸者貪、能者腐,是否說明腐敗業已成為內地官場醬缸中的一種「萬能溶劑」,可以吞噬掉意志不堅的個體?這一危險迹象必須引起警惕。


要改變這種「染缸效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塑權力結構。


所謂權力結構的改革,大概有兩個維度。一是處理好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之間分開、協調及相互制約的問題。二是理順執政黨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治與經濟、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把應當讓渡出來的權力,逐步還權歸位。可以說,這才是壓縮權力尋租空間的正途。


在以上幾種權力關係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被討論得較少,卻也不容忽視。地方「能吏」中有不少仇和一樣的政治強人,他們要在經濟發展錦標賽中脫穎而出,除了GDP成績,另外就主要看市政建設。雖然內地官場考評標準也在因時調整,但在實際工作中,經濟類指標仍佔對官員考評的過半比重。


在實行了20多年的分稅制體制下,地方的財權事權基本可以用「錢少事多」來概括,對於像城建這樣少數能被上級和公眾感知的為政亮點,官員們往往不遺餘力,在監督機制不彰的情况下,這樣政績極易變異。


仇和落馬後,其背後的開發商人被起底為「城建教父」。而之前在南京仕途折戟的「推土機市長」季建業,曾經是昆山「經濟模式」造就的「明星」官員,對他的指控多數涉及項目開發。


官場「染缸」非一日而成,激濁揚清也要久久為功。在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上,在完善權力運行機制上,在擴大民眾的監督權和決策參與權等方面,中共還有很多可為空間。


每一個「能吏」的落馬都意味着巨大的社會成本。在公正與效率之間,在「廉」與「能」之間,應當找到一條平衡之法,讓更多政治精英能夠為國家和民眾服務,使「善始敬終」成為官場的新常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