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住宅地可轉用途 明益內房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30日 06:35
2015年03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出現兩個較重大的消息,一是住建和國土兩部委聯手救市,措施不再是簡單的刺激需求,而是政策方向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另一是開放公募基金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不需具備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資格。對樓市刺激作用有多大仍有待觀察,很可能仍是不同地區有巨大差異,但中央開始從供應方面入手,既限制過剩地方的新供應,又容許更改土地用途為養老、民生等國策支持的範疇,財政部長樓繼偉又突然表示1萬億元債務置換額可隨時加碼,讓地方短期財政狀况更具彈性。就算樓市銷情未必有太大起色,但開發商還是政策最大贏家。


在幾個消息中,取消公募基金投資港股限制,對市場的利好作用可能比較直接。理論上,AH股價差指數達135%,雖然還不能兩地套利,即在高價市場沽空在低價市場買貨平倉,相信還是可吸引一些資金投資更廉宜、或A股缺乏的股份。但對基金經理來說,他們的業績是要跟上證指甚至創業板作比較,短期而言,A強H弱是有目共睹的,預料多不願將資金換碼至港股,利好作用也不宜過分放大。


國土資源部微博上周五早上表示,國土資源部、住建部25日已聯合下發《關於優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調整房地產政策。一改以往從需求端入手,今次卻是從供應面出發。


藉此減住宅供應量

《通知》要求,對住房供應明顯偏多的市、縣,或在建住宅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應減少住宅用地供應量;在不更改土地用途和容積比率之下,容許調整戶型;加強購買商品房作為棚改安置、保障房;研究制訂未開發房地產用地的用途轉換方案,通過調整土地用途、規劃條件,引導未開發房地產用地轉型利用,用於國家支持的新興產業、養老產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項目用途的開發建設,促進其它產業投資。


控制土地供應,主要是盡力保價,以免弱二線或以下城市出現大範圍樓價崩盤,構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地方政府財政會有損,但1萬億債務置換已確立,樓繼偉又表明可隨時加碼,已為風險包底;調整戶型讓開發商以改善型住房作為突破口,事關近年限購令影響下,大家都全面搶佔剛需,改善型住房卻受到壓制,需求較強;加強收購商品房作為保障房,消化天量庫存,保價降金融風險。


拓新興產業 改善股本回報率

最有趣的是尚未動工的可更改土地用途。筆者覺得這一措施是「明益」開發商,特別是主攻供應過剩地區的,受惠應更大。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以中國海外(0688)、華潤置地(1109)為代表,去年下半年股本回報率仍有約22%和16%,還是一個很吸引的水平。但看看同屬中海系、卻主攻三、四線城市的中海外宏洋(0081),股本回報率由2013年的32%、2014年上半年的24%,到下半年已急降至10%左右,估計其他開發商極可能只有低至中單位數字。若土地用途由住宅變成新興產業,股本回報率料可改善,本欄日前提及恒大地產(3333)不斷創52周新高,現在看來亦很可能是因這個措施。


[江宗仁 還看今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