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香港可成中國崛起推手:荷英美模式/袁彌昌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8日 06:35
2015年03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來筆者在講授一個有關大戰略與歷史的課程,在準備英國與美國崛起的部分的時候,發現英美雖屬「同宗」,即後者對前者的制度有很大程度的繼承,但在制度及技術上它們的「共同祖先」卻是荷蘭。正如美國歷史學家Walter Russell Mead所指出,英國及美國霸權已是版本2.0及3.0,而版本1.0的開發者實際上是荷蘭——英國只不過是把荷蘭的一套偷了過去,後來又被美國順手牽羊而已。這裏讓筆者看到一個原本屬於小國的制度被移植到另一個大國,落地生根、發揚光大的範例,與筆者一向所主張以香港的長遠存續性為着眼點,把香港的「基因」移植到內地的策略不謀而合。


荷蘭模式造就「日不落帝國」

荷蘭在17世紀所開創的黃金時代,其背景和性質與香港於20世紀後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當時歐洲烽煙四起,令許多商人及逃避宗教迫害的難民逃到未被戰火波及的荷蘭,許多人移居至初時只是個小港口的阿姆斯特丹,使阿姆斯特丹在17世紀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當時荷蘭的政府雖屬寡頭形式,但社會相對地開放,能接納新意念,再加上自由貿易精神的推動,不僅讓荷蘭國力大增,迅速邁向現代化,更促成了荷屬東印度公司這史上第一間股份公司的成立,並於阿姆斯特丹創建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亦使荷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


荷蘭執政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於1689年入主英國國王寶座,令荷蘭的制度及技術移植到英國變成可能。為了應付飈升的軍費並有效地在英國發行公債,威廉毅然將荷蘭成熟的商業技術引進英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以及讓倫敦出現正式的證券交易所,促成了所謂的「財政革命」,從此英格蘭銀行不但可發行貨幣,還吸引了荷蘭資本源源不絕的貸款投資,為日後英國打敗法國,成為主宰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跟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大舉將香港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引進到內地,在制度上學習香港,並於香港回歸後進一步加強香港在國家金融改革上的角色何其相似。


威廉入主英國後,英荷兩國便聯合起來遏止法國的擴張,揭開了「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1689年至1815年)的序幕,在逐一打破路易十四及拿破崙稱霸歐洲的野心的同時,亦建立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戰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權,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切不得不歸功於被英國所吸收的荷蘭制度、技術及資金。


這對陸港雙方皆具啟示:英國是在充分完成對荷蘭制度的吸收與協調過程之後,才得以成為商貿強權和海上霸主,繼續拓展它的殖民帝國,為最後打敗拿破崙打下堅固的財政基礎。這跟目前中國需要借助香港達成其在經貿金融方面的全球合縱連橫,為下一階段與美國的爭霸提供足夠條件的情况相若。不過現階段的成敗,包括「一帶一路」戰略,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能否利用並吸收香港的制度及金融基礎,令自己進化成中國2.0、3.0,再積極汲取歷史上英美稱霸世界的普遍經驗。


融合香港促成中國2.0

對香港而言,香港長遠被大陸吸收不等於被吞併或掏空。讀者可能會奇怪為何筆者不提導致威廉入主英國,令英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君主立憲制的1688年「光榮革命」,事實上,從荷蘭的版本1.0到英國的2.0及美國的3.0,我們可清楚看到政治體系的演進——由荷蘭的寡頭政治到英國的君主立憲再到美國的民主共和,很多港人所推崇的開放社會及其背後的價值觀,也是這樣演化出來的。因此香港被吸收實際上有助促進中國的政治演進,令兩地的政治差異逐漸收窄,一方面可讓北京更易接受港人的民主追求,另一方面亦可令港人在成功爭取後,有更大機會保住民主成果。


我們不難看出,讓這「大戰略」變成可能的大前提,是必須讓大陸主動吸收香港的「基因」,否則一切無從說起,所以第一步是要讓大陸「吃下去」,而不是逼它「吐出來」,可是香港近年的發展卻在一味阻礙這趨勢的形成,令日後保存香港價值的機會更為渺茫。


此外,從荷蘭模式到美國模式的演進中,我們亦可發現制度移植和吸收的一大先決條件,乃較早版本的政治制度(如荷蘭的寡頭政治)不能超前於後面的版本(如英國的君主立憲),要不然難以被吸收。現在陸港關係的一大問題就是香港的政治制度較為超前,引起了雙方的反彈——這不是說香港一直要在目前政制原地踏步,而是要忍耐到中國開始吸收的過程,促成它自身的發展與進化,來克服這差異。


歷史的道路是要走出來的,不是硬搬過來的,與其我們整天對大陸指指點點,不切實際地要它立刻做到西方的版本3.0,倒不如讓它盡早踏上這條路,盡快融合香港的版本1.0,先變成屬於中國的版本2.0。


至於是要將香港的「基因」移植到內地,讓中國如虎添翼,踏上全球大國的坦途,還是要力阻這過程展開,讓香港淪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巿,把香港價值淪為「陪葬品」,就要看港人的造化了。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