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前數天,申訴專員公署公布調查發現現時有學生向學資處借款出現未還款的狀况,拖欠還款個案達到1.1萬宗,總累積欠款達1.72億元。借債還錢,固然是天公地道,然而這一萬多學生是否蓄意不還款呢?他們是否有苦衷?似乎公眾和大眾媒體都未有太過理會。
現時學資處提供兩款貸款和資助計劃,分別為「專上學生資助計劃」(Grant loan)和「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Non-means),前者申請人需要通過入息和資產審查而後者不需要,前者可獲得部分學費豁免和低息貸款,後者則需要繳付較高利息和行政費。雖然坊間有些傳聞或報道將借貸的學生塑造成「借錢投資」的形象,但我在大學已經第3年,仍然未親耳聽聞過此等做法,所以這些描述確實有點誇張失實。
4年制下,一個入讀資助大學的大學生需要支付17萬左右的學費,以現時的計算方法計算,他平均每月需要償還1000元,負擔不算沉重。然而一名入讀自資院校的學生,他可能需要繳付接近30萬的學費,更遑論自資院校連年加價和有些學生本身已經借了錢入讀副學士學位。以現時的計法,他們每月需要償還近3000元,現時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中位數只達1萬元,現時還款額已經佔了他們薪金三成,再加上他們的生活、工作的支出和家用,他們生活陷入困境,更不用奢談儲蓄和「上樓」等等人生目標。一身學債的困境,又有誰願意理會?
莘莘學子排除萬難成功入讀專上院校,可是面對高學費和低薪金的環境,他們的生活已經面對重重困難,甚至比過往一代大學生所面對的處境更差。政府應想辦法協助這一代年輕人,而不是動輒就陷一代年輕人於不義。
另:前天《明報》社論寫到「一些人看準當局追貸乏力,故意不還款」,真的是在毫無論證的情况下作出揣測,甚至錯誤理解現時學資處所提供借貸計劃的詳情和分別,實在令人遺憾。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現時學資處提供兩款貸款和資助計劃,分別為「專上學生資助計劃」(Grant loan)和「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Non-means),前者申請人需要通過入息和資產審查而後者不需要,前者可獲得部分學費豁免和低息貸款,後者則需要繳付較高利息和行政費。雖然坊間有些傳聞或報道將借貸的學生塑造成「借錢投資」的形象,但我在大學已經第3年,仍然未親耳聽聞過此等做法,所以這些描述確實有點誇張失實。
4年制下,一個入讀資助大學的大學生需要支付17萬左右的學費,以現時的計算方法計算,他平均每月需要償還1000元,負擔不算沉重。然而一名入讀自資院校的學生,他可能需要繳付接近30萬的學費,更遑論自資院校連年加價和有些學生本身已經借了錢入讀副學士學位。以現時的計法,他們每月需要償還近3000元,現時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中位數只達1萬元,現時還款額已經佔了他們薪金三成,再加上他們的生活、工作的支出和家用,他們生活陷入困境,更不用奢談儲蓄和「上樓」等等人生目標。一身學債的困境,又有誰願意理會?
莘莘學子排除萬難成功入讀專上院校,可是面對高學費和低薪金的環境,他們的生活已經面對重重困難,甚至比過往一代大學生所面對的處境更差。政府應想辦法協助這一代年輕人,而不是動輒就陷一代年輕人於不義。
另:前天《明報》社論寫到「一些人看準當局追貸乏力,故意不還款」,真的是在毫無論證的情况下作出揣測,甚至錯誤理解現時學資處所提供借貸計劃的詳情和分別,實在令人遺憾。
作者是中大教務會學生委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