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彥晨﹕慈濟風暴的啟示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27日 06:35
2015年03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本月初北京召開兩會之際,台灣爆發了前所未見的「慈濟風暴」;撼動了長期以來在台灣人心中一向是公益慈善正面形象的「慈濟」招牌,也引發了社會對慈濟公開透明的強烈呼聲。


慈濟是第一個跨越海峽在大陸發展組織的台灣團體。隨着勢態發展,慈濟在台灣受到的質疑,很可能未來在大陸也同樣令人疑惑。况且,根據一位長期調查慈濟的媒體人告訴筆者,慈濟在大陸積極購置房地產的內幕外界尚不知悉,一旦這些事例被大量曝光披露,「台灣慈濟」的光環有可能在兩岸都將受到更大的挑戰。


風暴導火線當然是慈濟內湖園區的開發案。不過社運健將釋昭慧法師對慈濟的維護發言以及台北市長柯文哲對開發案立場與慈濟相左,無疑都是推升衝突與進一步激化問題的原因。


然而,更核心的關鍵則是慈濟的內部文化;因為道德和形象光環,也因為長期以來的媒體操作,再加上宗教外衣,龐大的慈濟已是一個集媒體、政商、道德、公益……諸多元素的綜合體,更誇張是,它的募款能量強大得驚人,而且外人不容置疑。證嚴上人等同「神」,而其幕僚幹部與信徒更在層層節制下,本身就不會是民主透明的公開機制。


正因慈濟是一步步累積至今,症狀爆發才一發不可收拾。過去慈濟不是沒發生過爭議,但最常見的應對方式就是一貫的冷處理;可以完全合法的不透明,因為它是「民間」組織。法律保障之下,這個體系要交代的,其實是虛渺的「社會」。


曾見慈濟驕傲心態 印象深刻

現在,反撲質疑的也是「社會」;為什麼慈濟要買那麼多房地?為什麼購地後變更土地用途,就能暴得大利?強大募款能力背後,資源如何配置?透過什麼機制決定?誰來稽核成效?如何取得公信力?凡此,都是慈濟應該趁着這次的風暴,盡早說明清楚。


筆者在南亞海嘯災難時,有一次與慈濟救難隊伍同赴斯里蘭卡採訪的經驗,但過程終身難忘。因為機票食宿都是慈濟負責,因此報社吃人的嘴軟,作為隨行記者一員,也等於是仰人鼻息。


印象最深的除了是慈濟隊伍中的階級分明,以及在災區還能找到食宿不差的旅館之外,領導團隊的慈濟人對媒體需求不假辭色,也是相當罕見。當然,可以理解的是負責人本身有職責在身,不過其心態的驕傲恕我直言,也讓人印象很深。


面對接班人危機 宜增透明度贏信賴

慈濟到災區布建現場,撐起招牌,展開善行義診。但文字記者苦於電訊中斷而發不出稿,慈濟也對記者的焦慮毫無所感,更離譜的是回程班機竟然沒有安排,讓記者凌晨在機場苦守補位。因為慈濟是去救災,報社又是讓記者「附掛」在採訪「金主」的隊伍中,因此也不便抗議,但親身經歷記憶難忘。也讓筆者對慈濟的觀感大打折扣。


現在慈濟面臨社會對其龐大資財的空前質疑,後證嚴時期,這個觸碰不得的神獸也將面對接班繼任領導人的危機,無論如何透明公開並且誠懇以對才是上策,愈透明愈能贏得信賴,慈濟的美好良善一面才能永續維繫。


作者簡介﹕台灣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