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輝: 反歧視,是為了拉闊自由民主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08日 06:35
2012年11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恐懼和混淆從來都是孖生兄弟。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提出動議,促請政府盡快就「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平等機會」諮詢公眾,隨即惹來宗教團體強烈反對。奇怪在於,議案並無約束力,他們為什麼連諮詢也都「反對」呢?


看看那些反對理據,的確相當混淆,什麼立法之後「童話書不得只說『王子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同志領袖立即接力爭取「三人婚姻」云云,不停撩撥恐慌,上綱上線。其毫無根據的程度,直逼「食鹽抗核輻射」之謠傳。以往,哪怕反歧視立法真的波及言論領域,也只針對所謂惡意中傷或仇恨言說。「王子公主」的浪漫愛只屬一般異性愛童話,跟仇恨言說的觀念相距甚遠,法律無權禁止。至於假若立法之後(不知等多少年),香港中小學的平權教育是否需要與時俱進,則又是另一課題,詳情有待商討,但這卻跟當下的「立法反歧視」不相干。再至於什麼「爭取三人婚姻」,則是信口雌黃,這完全與題旨話題無關,畢竟異性愛者也一樣可以爭取。餘不一一。


可笑是,有人提出社會在同志平權課題未有共識,諮詢只會引起爭議,然而,所謂「反歧視」的原本意義,難道不就是用來「反對」主流社會偏見嗎?難道我們要等大部分華人不再歧視少數族裔,社會才推動種族歧視立法?這根本是本末倒置,所謂「反歧視」或尊重弱勢群體的意思,恰恰在於防止「多數暴政」。民主的意義不止於多數決,而是社會能否尊重少數人的平等公民地位。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礎信念之一,是堅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客觀的尊嚴和內在價值,它不該因膚色、性別、健康殘疾或性傾向等原因,被剝奪自我實現的機會,而有所貶損。支持同志平權,不是因為同志本身,而是由於任何生命的成功與失敗,都跟我們休戚與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