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王劉翔跟腱撕裂,引起全球關注,別以為跟腱勞損和撕裂只是國家級運動員的「專利」,普羅大眾同樣受到威脅,長時間站立、步行或運動後,後踭出現疼痛,就要小心。
雖然跟腱問題與田徑運動員關係密切,但骨科專科醫生江少華指出,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去年八月一篇研究報告指出,21至60歲的成年人,每1000人中有2.35人因跟腱問題向普通科醫生求診。
跟腱是全身最大最粗的肌腱,接連後跟與小腿三組肌肉(見圖),負責向前推進的動作,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解釋,跟腱不單負責快速向前推進和跳躍等動作,亦在慢行時負責微調步姿,達致身體平衡,所以無論快走或慢行,跟腱都參與其中。
供血較差 修復減慢
跟腱擔當重任,卻是全身血液供應最差的地方,高拔萃解釋,跟腱與身體其他組織一樣,在日常運作期間會出現耗損,並會自行修復,但因跟腱先天性供血較差,令修復時間減慢。「如果耗損太快,修復太慢,就會出現問題;以往大家常說『跟腱炎』,其實病理上,並不是發炎,而是長期勞損所致。」
不利因素﹕長站高血壓吸煙
高拔萃指出,長時間站立或走路、運動前熱身不足、運動太劇烈,都會令跟腱勞損;另外,隨年齡增長,跟腱自然退化,而糖尿病、高血壓和吸煙,都會影響跟腱供血,令修復減慢;鞋子太緊太硬,令後跟受擠壓,鞋子太鬆,後跟保護不足,同樣影響跟腱健康。
註冊物理治療師何偉華指出,足弓過扁或過高,都會令跟腱長期受壓,另外,一些需要起跑和跳躍的運動,例如:籃球、羽毛球、跑步、跨欄、跳舞等,極需要跟腱力量,都屬高危,他提醒,運動前要做足熱身,及經常做一些強化小腿肌肉的運動,增強跟腱柔韌度。
後跟疼痛 勞損警號
「如果走路、行山或運動後,後跟出現疼痛,就是跟腱勞損的警號,適當休息有助改善問題;如果痛楚持續或反覆出現,就要小心。」高拔萃指出,重複性的勞損,會令跟腱硬化,柔韌度下降,輕則出現間歇紅、腫、痛,跟腱纖維變差變硬,繼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嚴重則會完全斷裂。
「根據病人形容,跟腱斷裂時,後跟好像突然被人踢一腳,劇痛,腳跟就不能用力。」跟腱勞損初期可透過藥物、鞋墊、物理治療等保護和強化跟腱,但跟腱一旦斷裂,就必須透過手術接駁。
文:鄭寶華、曾明
圖:葉思雅、資料圖片
編輯 蔡曉彤
美術 Kenji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