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老字號小規模的家庭式食肆,似乎總有這樣的故事每日重複上演。
小食肆老故事
老闆胼手胝足白手興家,由零開始把店舖由籍籍無名的小攤發展成為本地深入民心的名字。最初努力工作,只為掙扎求存。因為小店經營,凡事親力親為,也順道把家人也拉扯進去,家庭生活與店舖運作合而為一。時間過去,生意穩住了,老闆開始集中精神穩定產品質素,保持店譽。到店舖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晃眼間幾十年已經過去。他當然不想後代像自己一樣勞碌半生,早早安排他們的去向,或發展專業,或到國外去過另一種生活。自己繼續在這個沒有退休計劃的崗位上面默默耕耘。口裏掛着「做到自己熬不下去的那天」;心裏想的卻是「怎樣把這個神話延續下去」。後輩看在眼裏,記在心頭。家庭與店舖,都是自己的成長回憶,眼看父輩筋疲力盡,了解他延續神話的心願。有一些願意壯士斷臂,堅持自己要走的路,不願接手祖業。另一些決定放棄自己的計劃,繼續經營下去,為的是「店舖是父輩的心血,也是家族的根源,不想這塊招牌傳到我這一代結束」。於是,故事重演,神話延續。
典型的故事,最近經常在小店舖的訪問裏面看到。繼承祖業是後代的個人意願嗎?如果是,為什麼他們在守得住祖業而心滿意足之餘,都不約而同地對生活感到無奈、甚至無力?為什麼「接手不讓店舖在自己手上結束」來得那麼重要?
個體幸福 集體公利
中間看到的,可能是個體集體之間那條邊界的拉扯。
父輩認為,自己生命的邊界雖然不應該延伸至後代的前途,但後代的成就往往也反映了自己畢生努力的成果。所以,如果後代「自願」接手祖業,並將之發揚光大,便能千秋萬代,福澤綿綿。事實上,這與歷史裏面「家天下」的帝皇心態同出一轍。如此看,他的個體邊界已經延伸至集體。由於牽連如此廣泛,原本自負盈虧的個體幸福,變成一連串個體為同一個目標奮鬥努力,福禍相連,榮辱共嘗。小店老字號的接手後輩就常常口誦心惟「最要緊搞好這盤生意,別辜負父輩一番心血」。問題是,牽連其中的個體,未必原本就有共同的目標,取捨之後,留下來的唯有放棄自己。將自己的個體邊界也延伸到集體,互通有無,同體大悲。這種自我棄絕,輕私權而重公利的安排,在儒家傳統教化之下,被推崇成偉大至極的因公忘私、心明大義、顧全大局,完全將個體的生涯規劃與幸福追求置諸不理。禮教吃人,誅其心者,恐怖之處,莫過於此。
道德經第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一種面對後代比較抽離的態度。為後代賦予生命,但不堅持擁有他們,功成身退,不以後人所得為自己的功勞,養育而不主宰,任由他們自由發展,這是無上的德行。同樣,後代也可以同樣態度對待自己的後代,讓大家都能自由過自己的生活。
可惜,漢武帝當年偏偏選了儒家。
文:馮一冲博士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小食肆老故事
老闆胼手胝足白手興家,由零開始把店舖由籍籍無名的小攤發展成為本地深入民心的名字。最初努力工作,只為掙扎求存。因為小店經營,凡事親力親為,也順道把家人也拉扯進去,家庭生活與店舖運作合而為一。時間過去,生意穩住了,老闆開始集中精神穩定產品質素,保持店譽。到店舖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晃眼間幾十年已經過去。他當然不想後代像自己一樣勞碌半生,早早安排他們的去向,或發展專業,或到國外去過另一種生活。自己繼續在這個沒有退休計劃的崗位上面默默耕耘。口裏掛着「做到自己熬不下去的那天」;心裏想的卻是「怎樣把這個神話延續下去」。後輩看在眼裏,記在心頭。家庭與店舖,都是自己的成長回憶,眼看父輩筋疲力盡,了解他延續神話的心願。有一些願意壯士斷臂,堅持自己要走的路,不願接手祖業。另一些決定放棄自己的計劃,繼續經營下去,為的是「店舖是父輩的心血,也是家族的根源,不想這塊招牌傳到我這一代結束」。於是,故事重演,神話延續。
典型的故事,最近經常在小店舖的訪問裏面看到。繼承祖業是後代的個人意願嗎?如果是,為什麼他們在守得住祖業而心滿意足之餘,都不約而同地對生活感到無奈、甚至無力?為什麼「接手不讓店舖在自己手上結束」來得那麼重要?
個體幸福 集體公利
中間看到的,可能是個體集體之間那條邊界的拉扯。
父輩認為,自己生命的邊界雖然不應該延伸至後代的前途,但後代的成就往往也反映了自己畢生努力的成果。所以,如果後代「自願」接手祖業,並將之發揚光大,便能千秋萬代,福澤綿綿。事實上,這與歷史裏面「家天下」的帝皇心態同出一轍。如此看,他的個體邊界已經延伸至集體。由於牽連如此廣泛,原本自負盈虧的個體幸福,變成一連串個體為同一個目標奮鬥努力,福禍相連,榮辱共嘗。小店老字號的接手後輩就常常口誦心惟「最要緊搞好這盤生意,別辜負父輩一番心血」。問題是,牽連其中的個體,未必原本就有共同的目標,取捨之後,留下來的唯有放棄自己。將自己的個體邊界也延伸到集體,互通有無,同體大悲。這種自我棄絕,輕私權而重公利的安排,在儒家傳統教化之下,被推崇成偉大至極的因公忘私、心明大義、顧全大局,完全將個體的生涯規劃與幸福追求置諸不理。禮教吃人,誅其心者,恐怖之處,莫過於此。
道德經第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一種面對後代比較抽離的態度。為後代賦予生命,但不堅持擁有他們,功成身退,不以後人所得為自己的功勞,養育而不主宰,任由他們自由發展,這是無上的德行。同樣,後代也可以同樣態度對待自己的後代,讓大家都能自由過自己的生活。
可惜,漢武帝當年偏偏選了儒家。
文:馮一冲博士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