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需容忍投資增長放緩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3日 06:35
2012年08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儘管在房地產行業有明顯和持續的復蘇,中國的經濟在7月份繼續放緩。中國的經濟並無倒塌,但也不是很旺盛,這樣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


中國現在的經濟放緩是結構性的,並非一時三刻就會消失。其出現條件其實早在2008年已經具備,只是因為當年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推出了大規模的貨幣刺激政策,這放緩才推遲兩年出現。


放寬貨幣政策空間不大

中國政府的政策仍然是維持溫和的刺激,重點支持基建投資,但其主要目的只是減輕經濟放緩,而不是要谷大增長。貨幣政策已經適度寬鬆,但由於擔心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房價上漲,以及核心通脹率的潛在反彈,沒有多少空間可以作進一步的放寬。


中國7月份的主要經濟指標普遍都令人失望。7月份的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放緩至9.2%,比6月份的9.5%更低。重工業繼續受到較大的打擊,7月份的按年增長放緩至8.8%,6月份則為9.6%。輕工業則表現較佳,7月份的按年增長上升至10.1%,高於6月份的9%。


這加強了我們的觀點,重工業以及其寒暑表——電力生產,不能作為整體的經濟指標。現時的放緩,在與建造業關係密切的重工業中是最差和最明顯的。其他行業的狀况相對較好,沒有理由相信它們會被重工業的困境拖累。


7月份的房地產銷售額按年增長13%,乃過去10個月以來首次出現正增長,房價亦紛紛上升。筆者預測,在今年的餘下時間,房地產銷售額將會加速增長。綜合今年1月至7月計算,房地產銷售額按年下跌了6.6%。但是,全年應該會達到3%左右的增長。然而,房地產市場的好消息尚未進入到施工周期。建築開工量和土地銷售額乃地產商投資意欲的兩個指標,繼續走弱。鋼鐵和水泥產量乃建築業的寒暑表,繼續以低個位數增長。


7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名義增長率是20.6%,比6月份的21.8%略為下降。但請注意,固定資產投資數字大幅誇大了資本開支的真實水平,因為它包括了土地銷售和其他二手交易。


消費方面的消息是略為鼓勵一點。7月份的社會零售額穩定地按年實質增長12%;乘用車銷售額在經歷第1季的疲弱增長,第2季的按年增長17%之後,在7月份亦錄得按年增長11%。


出口行業顯著放緩,是由於全球需求持續疲弱。7月份中國的出口僅僅按年增長1%,比6月份的按年增長11%顯著下跌,主要是反映了來自歐洲的壞消息——對歐盟的出口按年下跌了16%。由於內地建造業正處於低潮,因此商品需求亦疲弱,7月份的進口增長只是4.3%,比6月份的6.7%放慢。不過,經過季節性調整之後,出口增長(1.6%)卻比進口增長(1.2%)高一點。


因此,我們預期,經常帳盈餘將延續近期擴大的趨勢。中國第1季的經常帳盈餘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4%;第2季的經常帳盈餘已急升至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2%。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經常帳盈餘持續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投資拉動了商品的進口需求。但現在,這似乎已成過去。


至於通脹方面,整體消費物價指數增長在7月份跌至1.8%,這乃是2010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升幅放緩,在7月份僅按年增長2.4%,比6月份的增長3.8%進一步回落。不過,非食品類的消費物價指數在7月份卻按年增長1.5%,比6月份的增長1.4%略為上升。這主要是因為租金和公用事業收費上升,令住屋成本按年上升2.1%。


筆者預期,未來幾個月的整體消費物價指數會開始回升——7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其實按月微升了0.1%,這只是因為去年同期的基數高,令按年增長數字處於低位。但在8月份之後,高基數效應將會消失。


過去幾個月相對低的通脹,已經令內地政府大膽的提高了一些收費,特別是汽油價格,在7月份下跌之後,上星期已升了4%。


基本上,整體情况仍然是中國經濟正在放緩。這部分是周期性的──經過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以放寬信貸推動的刺激經濟計劃之後,還能夠預期什麼?一旦決策者開始煞車,經濟總是要慢下來。這恰恰正是我們過去12至18個月感受到的。但是,除了周期性的起落之外,世界將來也必須習慣,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會顯著低於過去10年所見到的。中國的結構性GDP增長將會放緩到7%至8%之間。但筆者既不預期未來幾季的情况會大幅轉壞,也不覺得出現重大改進的機會很高。過去10年在重工業和建造相關行業的「舊贏家」,將會繼續受到重創;較為消費導向型行業的「新贏家」將會表現得好一點。


企業逐步適應較慢增長速度

整體來說,企業利潤的增長往往會比GDP為差,因為中國的國民收入正在重新分配,由企業流向家庭。無疑,有些人會將企業盈利轉弱,當作中國經濟步向硬着陸的信號。


但是,筆者卻不太擔心這一點。中國企業現時正在適應較慢的增長速度,以及沒有那麼容易取得信貸。不用說,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中國的故事是不可持續的。這只是意味着,對於許多公司來說,將不再有「順風車」(不會像以前那麼容易就在中國取得盈利)。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