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地方版「4萬億」遭質疑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2日 06:35
2012年08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政治局「年中定調」穩增長後,各地政府近來陸續公布經濟發展規劃。動輒千億的投資數據讓民眾驚呼,地方版「4萬億」已席捲而來。財政部專家強調,在缺乏財力的情况下,這些方案更像是招商宣傳而非花錢計劃。但人們擔心,對投資高度依賴的地方政府會通過非正常管道實現信用擴張,從而進一步加重債務隱患。


「4萬億」:願景非計劃

7月份,寧波、南京、貴州和長沙等地以投資為核心的「穩增長方案」陸續出爐,引來輿論一片質疑之聲。


以長沙為例,當地計劃未來5年年均投資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2011年全年,其地方財政總收入也只有668億元人民幣。郎咸平警示說,此舉好比給病入膏肓的病人猛打強心針,最終會在短暫興奮後,陷入更深危機,這些亂投資又得老百姓埋單。


不過,一些官方背景的專家認為市場對這一事件過度擔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在自身財力不足以支撐,銀行貸款和地方債務被嚴格管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打造的項目庫與其說是一個花錢計劃,還不如說是一個吸引民間資金的招商宣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也提醒,不要輕率的肯定或否定地方投資。他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落後地區之所以發展慢,最大的問題是基礎條件落後。如果能用投資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格局變:地方成主導

考慮到十八大漸行漸近,以及地方GDP高於全國數據的慣例,地方本輪穩增長再度被輿論貼上政績工程的標籤。


經濟學家馬光遠怒斥說,當前比經濟下滑更危險的,是地方政府在「穩增長」的煙幕彈下,再次拿出龐大的投資計劃,將政績留給自己,將債務留給銀行和後人。


但在劉尚希看來,地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穩增長景象,跟中央和地方在宏觀調控中角色的變化有密切關係。


1998年,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衝擊,內地首次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當時還只限於中央;2008年內地再次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此時,地方在「4萬億」的大盤子中承擔的份額已達到三分之二;地方政府承擔的「穩增長」任務呈加重趨勢。


在劉尚希看來,中央和地方分工的變化,是中國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變化的必然結果。目前全國性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公(路)、機(場)」之類已無太多空間,但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很大餘地,相關工作自然需要由地方來主要實施。


融資難:隱患須關注

2012年1到5月,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24.3%、27.4%和32.6%。這說明,在大量民間投資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引導得當,其專案是不用為錢發愁的。但政府主導建立的專案庫能否得到社會資金的認可目前尚是未知之數。人們擔心,在信貸、地方債被嚴控的情况下,一旦民間資金也反應冷淡,被「逼急眼」地方政府可能會通過非正常管道實現信用擴張,從而加大債務隱患、放大系統性風險。


劉尚希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是得着眼於提高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加快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允許社會力量進入。這也是當前地方政府在穩增長中擺脫財力困境,發揮更大作用的基本路徑。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