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心設計 社會不會沒救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2日 06:35
2012年08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設計師林偉雄(Hung Lam)的辦公室,挨近大坑,似乎與他的設計理念有關。


寧願稍稍遠離銅鑼灣的方便至上,節奏慢下來,空間較多。


會議室窗外是維多利亞公園,旺中帶靜,目光遼闊。


案頭除了公務文件,放置了中式茶具與佛像,自成一角。


這正如CoDesign的業務範疇,雖以商業主導,亦有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近來更沾手社會企業,與其他賺到盡的公司相比,有更深的社會關懷。


設計是包裝手段,但阿雄希望剝開了漂亮糖衣,能有內在。


他沒說白,但所追求的,大概是平衡。


設計是什麼?十年前十年後的分別可以很大。


以平面設計為例,它是一種透過符號、圖片和文字的結合去傳達信息的有意識行為。


是言語以外的溝通和傳意工具。這種創作與純藝術的差異在於它的目的。運用在不同界面如書籍、雜誌、廣告、產品包裝和網頁上,有說明、打動、游說等功用。


未有電腦的世紀,平面設計與各種軟件無關,從事這種資訊整理和再呈現的人,供求未至於氾濫,那時的世界還算安靜。但社會的徹底商業化,競爭劇烈,加上電腦普及,資訊爆炸,溝通的時刻變得短促,人類早已失去耐性,更依賴視覺或多媒體發布和處理各種資訊。不懷好意的商家,意會到包裝變得愈來愈重要,亦使包裝的力量變得強大。


設計怎樣影響社會?

社會變成龐大的廣告載體,各種交通工具的車廂、手機、電腦、便利店的雜誌封面、票站橫額等,迫使我們每分每刻都要接觸「視覺傳意」。即使閉上眼睛拒絕以上媒介,也不等於能夠逃避,例如你去超市買日用品,每包薯片都不一樣;超市的商標,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資訊的形式、內容和表達手法,構成了我們日常對世界的認知和互動。那也是理解城市的一扇窗,你若希望了解一個城市的品味,走到街角便可瞥見。各種平面設計,在在表達了我們的欲望。


香港是一間「格仔舖」,有限空間擠滿了資訊和待售商品。消費主義背後的問題如剝削或浪費,被花紙包得好好睇睇,人們樂於對背後的陰暗視而不見。但CoDesign作為一家設計公司,卻要做點別的,如I'mperfect或區區肥皂,嘗試將沒人要的次品放到市場裏、支持小社區經濟模式。阿雄要測試的是,設計可以怎樣影響社會。


反應未必即時 但可轉變思想

阿雄如此看待設計:「它是一把刀,可以切生果,可以殺人。」同一套語言,除了洗消費者腦袋,還能做什麼?阿雄以前以為自己被動:「視覺傳意不及其他範疇的設計師,例如產品或室內設計,做好一張櫈或建築,物理影響是明顯的,但設計logo,選對一隻字款,是否能帶出相同影響?」


阿雄年輕時喜歡設計海報,曾參加名古屋設計中心舉辦的「Nagoya Design Do」國際比賽,有機會到日本交流,留下深刻印象:「主辦比賽的女士是台灣人,在日本留了很長時間,她鼓吹給予年輕設計師更多機會,亦着重以設計參與社會。」當年阿雄被帶往豐田汽車工廠參觀,又被帶進深山,與村民一起掘樹、生活,強烈的對比令他對設計有更深刻的思考:「現代城市人與我們以往一種較人性的生活,究竟哪種是進步?」


得獎後十年,阿雄孜孜不倦,由在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打工,到自組公司,事業踏出一大步,沒料到當年比賽的主辦單位組織了大聯盟,聯絡過去十年參加過這比賽的設計師再訪名古屋,分享各人十年間的設計如何影響社會。即使阿雄曾義務替佛教團體如了一法師開辦的「心靈環保禪淨中心」設計名片及文具等,仍很汗顏,回港後他思前想後,知道自己忽略了一件事:「我們做的事不只那麼表面,反應即使未必即時呈現,但可轉變人的思想,擊中更深層次的內在。」


社會企業 寬廣無邊

他變得更主動,與合作伙伴余志光(Eddy Yu)會見了新生精神康復會的人,參加「社企民間高峰會」:「雷曼後生意麻麻,有些人可能覺得要找更多瓣數賺錢,我們反而開心,多了空間去做平常沒時間應付的事。」他發現香港原來有許多社會企業:「每人都好熱心去做,最大問題是手法不夠好。以一個設計師的角度,只覺面前是一個大海。以往我們日做夜做,都是紅海的工作,行家爭到頭崩額裂,pitch客,做到死吓死吓,最慘是找不到一個ground,為何如此賣命?賺到的錢能否帶來精神滿足?能否賦予你從事設計行業的意義?」反之,社會企業是藍海,寬廣無邊,且充滿無限可能。


於是他成立了CoLAB這平台,以proj ect-based的形式招聘年輕人,帶領他們參與cafe 330、區區肥皂、Food Angel等社會企業的設計。最近公司亦與不同機構合作,發起「I'mperfect」運動,反思「完美」和「不完美」的概念。


減無可減的簡單美學

瀏覽阿雄的設計,總覺有份禪味,氣氛多數是安靜的,清晰地表達一至兩個信息,不會太多,他的理念是:「先不講內容或技巧,我覺得世界已經好亂,要是我們能用直接或簡單的方法做,何不就簡簡單單?」他亦明白剛學設計的人不停用加法,只因欠缺信心,亦想一次展現太多技巧:「其實別人不會消化到,要減到減無可減,少一丁點元素便傳送不了你想傳送的信息,就算剛剛好。」從他的作品裏,可找到這種一致性:「如果我有句說話想話你知,我可以用一句就用一句,但有些人會覺得只有一句好悶,於是在旁邊加朵花,嘗試去吸引人,但要是設計有概念,根本不需要。」


這風格與他的性格有關:「我天生不能處理太複雜的事,即使是人或事、關係、設計亦一樣。做設計要找到自己的專長和方法,沒有既定的一套,反而有時你不行主流的路,更加突出。」問及他對美學的看法,禪味更濃:「風格之外,我認為內容上,若不是只為了一己去做,而是其他人的存在,已經好美。」


需大環境與時間改變

這阿雄的審美觀念,卻不是每位客戶或設計師都明白,所以驟眼看來,香港仍然花花綠綠千奇百趣。面對不同客戶,阿雄有親身體驗:「外國人的成長背景,讓他們一早接觸藝術或設計,接受能力更高,美感和概念都有底子,反而在香港長大的人,有時不明白一些概念,每見到顏色只有黑白,沒有爆花或閃令令的設計,便聯想到死人、死寂,反而外國人會欣賞。」文化的差異需要大環境與時間去改變,然而最瘋狂的是,我城對創意有着扭曲的價值觀。


阿雄的辦公室旁,正正是一間畫室,他反問我:「觀其門面裝飾,你會否讓你的子女去上課?」我大笑着搖頭,他亦慨嘆:「整個社會裏,家長彷彿極着重小孩的創意,安排他們參加不同興趣班,訓練他們畫畫,卻只因為能提高入學分數。」然而凡你我都懂得,當中最大的矛盾,是小孩長大後若想從事藝術或創意行業,可會氣死家長。阿雄亦擔心:「所謂通識,應該包括美感、美學、品味。但學校有否真正懂得怎樣教導創意的老師?」


即使有或沒有,小孩在生活環境的耳濡目染下,都會對美學產生一些想法,所以,這份擔心是理所當然的,請看看我們身邊的設計,雜誌封面和車廂廣告,不僅稱不上美,更讓人皺眉。


要欣賞美,難道只能去藝術館欣賞名畫?

願望如果是我城有更多有心的設計師,是否太奢侈?

文 饒雙宜

圖 陳淑安、受訪者提供

編輯 李寶瑜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