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魚胃見膠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08日 06:35
2012年08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漁護署在大嶼山長沙灣魚排抽查5個活魚樣本,首次發現有2個樣本,包括星鱸及魚仲(俗稱「懵仔魚」)胃部,分別有1克及0.4克膠粒。雖然膠粒對食物安全風險不大,但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表示,個別餐廳已暫停購買本地魚,改由外國入口;香港漁業聯盟總務姜紹輝稱,市民食用本地魚信心已受打擊,本地養魚價昨被壓低三成,促請政府盡快清理膠粒,挽回消費者信心。


驗5魚排魚 兩有膠粒

漁護署昨收到5個養魚戶通報,於馬灣和大嶼山長沙灣魚類養殖區共收集約2公斤膠粒。


另該署在長沙灣養魚區抽取5個活魚樣本,品種包括星鱸、魚仲、黃鱲䱽和石蚌,在星鱸和魚仲的胃部分別發現膠粒。該署呼籲市民烹煮魚前應徹底清洗及把內臟清除。食物安全中心前日和昨日分別檢驗了20和30條海魚,沒驗出膠粒。


黃家和表示,在養魚身體內找到膠粒勢打擊業界信心,促請政府持續公布受膠粒影響的魚排,以免再有更多食肆停入本地養魚。


海龜產卵海灣撿最多膠粒

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分析,本港夏季大部分時間吹偏南風,估計膠粒會逐漸漂往西面,未來幾日可能於屯門龍鼓灘及西環對出海面出現。


截至昨日,食環署、康文署及海事處共收集約3.85公噸膠粒,連同之前尋獲的73公噸,佔整體墜海膠粒數量約一半。食環署昨於海灘撿獲的膠粒,近六成來自南丫島深灣(綠海龜主要產卵地點)。綜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南丫部落及綠色力量等團體資料,昨於蒲台島及該島西北面的螺洲發現大量膠粒,海灘岩石間隙堆積的膠粒厚達1呎。


蒲台螺洲膠粒堆積1呎厚

不少市民自發到海灘執拾,最初揭發膠粒事件的環團DB Green,昨於網頁首次披露5個已尋回墜海貨櫃殘骸相片及其位置,包括索罟群島、南丫島東面及螺洲等(見圖)。


賠償方面,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昨接受港台《千禧年代》訪問表示,要研究膠粒製造商、貨主及船主間的關係,循合法途徑追討賠償。中石化表示,無論責任誰屬,中石化願與政府合作,「承擔全部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何建宗表示,本港有法例追討漏油的船,至於膠粒墜海,亦可循國際海事法庭向船東追討,本港1980年代曾發生船漏油污染海灘,政府以破壞公眾財產為由,循海事法庭成功向船東索償。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