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國民教育將獨立成科,4年後落實全部學生必修。但有國際機構研究38個國家或地區的公民教育課程,近半不把「公民教育」獨立成科,原設公民教育科(Citizenship Education)的英格蘭更研究將該科降格為非必修科,指其主題不足以獨立成科,建議改由學校自定課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直言「全世界都有國民教育」的論述是錯誤,支持設科者不應再以這說法混淆視聽。
英專家:主題不足獨立成科
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屬世界罕有,甚至連公民教育設科都不是世界主流。據「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2009年的公民教育研究,在調查的38個國家或地區中,有18個不把初中公民教育獨立為必修科,即佔47%,包括奧地利、丹麥、芬蘭、香港(當時)、新西蘭及荷蘭等(見表1)。
英格蘭的公民教育科原本是必修的「全國課程」,但當地正進行課程「瘦身」檢討,4名教育專家組成的課程檢討專家委員會去年底向教育署提交報告,建議把公民教育科改為由學校自行決定教育模式的「基本課程」。
英課程只談民主公民權責
專家報告指出,雖然公民教育非常重要,但其主題不足以構成獨立科目,必修的「全國課程」只應包括必要知識。英國政府正就課程檢討在今、明兩年進行諮詢,由公民教育教師組成的組織反對把公民教育降級為選修。
英國因應年輕人的公民參與及投票率下降,2002年向11至16歲向英格蘭學童推出必修公民教育科,課程焦點在於國會民主、公民權利和責任、多元社會與政治寬容,以及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經濟等全球化挑戰等,與香港德育及國教科宗旨迥異(見表2)。
另外,現時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都有推行公民教育,但都未有獨立成科。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表示,上述研究證實「全世界都有國民教育」的論述是錯誤,任何人都不應再混淆視聽。「有人說無論移民到哪裏,都有國民教育,當局亦不應講類似說話。」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謝均才認為,加強認識國民身分是合理的,但獨立成科未必是最好。「教育局自打嘴巴,聲稱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是建基於以往經驗,但以往經驗是各自為政!」
謝指出,本港學校大都是津校,不同辦學團體有不同價值及宗教觀念,統一定出國民價值極具爭議,直言不妨再檢討。
明報記者 冼韻姬
英專家:主題不足獨立成科
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屬世界罕有,甚至連公民教育設科都不是世界主流。據「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2009年的公民教育研究,在調查的38個國家或地區中,有18個不把初中公民教育獨立為必修科,即佔47%,包括奧地利、丹麥、芬蘭、香港(當時)、新西蘭及荷蘭等(見表1)。
英格蘭的公民教育科原本是必修的「全國課程」,但當地正進行課程「瘦身」檢討,4名教育專家組成的課程檢討專家委員會去年底向教育署提交報告,建議把公民教育科改為由學校自行決定教育模式的「基本課程」。
英課程只談民主公民權責
專家報告指出,雖然公民教育非常重要,但其主題不足以構成獨立科目,必修的「全國課程」只應包括必要知識。英國政府正就課程檢討在今、明兩年進行諮詢,由公民教育教師組成的組織反對把公民教育降級為選修。
英國因應年輕人的公民參與及投票率下降,2002年向11至16歲向英格蘭學童推出必修公民教育科,課程焦點在於國會民主、公民權利和責任、多元社會與政治寬容,以及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經濟等全球化挑戰等,與香港德育及國教科宗旨迥異(見表2)。
另外,現時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都有推行公民教育,但都未有獨立成科。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表示,上述研究證實「全世界都有國民教育」的論述是錯誤,任何人都不應再混淆視聽。「有人說無論移民到哪裏,都有國民教育,當局亦不應講類似說話。」
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謝均才認為,加強認識國民身分是合理的,但獨立成科未必是最好。「教育局自打嘴巴,聲稱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是建基於以往經驗,但以往經驗是各自為政!」
謝指出,本港學校大都是津校,不同辦學團體有不同價值及宗教觀念,統一定出國民價值極具爭議,直言不妨再檢討。
明報記者 冼韻姬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