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人高壽 高樓價反映社會安定長青網文章

2012年07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7月28日 06:35
2012年07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個地方,被形容為貧富懸殊,社會有極深層次矛盾,大眾搵食艱艱,醫療系統毛病百出,加上空氣污染,市民居住空間極度擠迫,處處不公義……。大家可能會想,這個地方應該是民不聊生,就算可以活下來,都應是短命種居多?


臨近9月立法會選舉,民生議題又再開始被熱炒,在政客和各式傳媒的描繪下,香港可以說是如上述情况般百病叢生,一無是處。不過,根據最新統計數字,原來2011年香港女性平均壽命為86.7歲,打破了日本連續保持26年的女性最長壽紀錄,去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85.9歲,同時去年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79.44歲,同樣低於香港80.5歲。


香港人如此高壽,或應讓港人反思,他們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一個地方如果經濟極差,溫飽也成問題,又或政局動盪,以至戰事連年,又或缺乏醫療系統的支援,人們仍可享天年嗎?

人均高壽 難說民不聊生

筆者想到的一個問題是,在一個預期年壽偏低,比如非洲的一些國家,人均年壽據稱只有40歲左右,那些國家的經濟和樓價,會好得那裏去?筆者一直相信,一個地區的樓價,若是長期高企,則那個地區的經濟和民生,也不會差得那裏去,正如一個地區若能人均高壽,那就難以說當地是民不聊生。


金管局最新數字,全港第2季負資產僅餘5宗,涉及按揭金額1600萬元,如樓價續升,相信下季負資產便會消失。數字令人回想起2003年SARS前後的樓市最低潮時,全港負資產一度超過10萬宗,當時經常看到燒炭自殺等負面新聞,當時不消說能否高壽,SARS下只要能捱得過去,不少人心願已足。


話又說回來,人愈高壽,便愈需要為退休後的生活籌謀,對於一個已退休人士來說,如沒有自住物業,要每月為租樓住的租金而煩惱,也屬不幸。相反,若擁有已供完樓的自住物業,則退休後所需要支付的生活費用也大減,如再有樓收租,自然更加輕鬆。此所以,當有能力置業時,便要周詳考慮應否盡快上車。當然,也有人希望可以一世獲政府照顧,所以近年已有聲音要求香港政府推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但當看到希臘等歐豬多個國家財政乾涸以至接近破產的情况,大家仍認為全民退休計劃真的行得通,還是早早自己籌謀,更為划算?


本周初香港掛起十號風球,雖然風力強勁和大雨連連,更有千棵樹被吹倒,但人命傷亡極低,反觀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一場豪雨已造成數十人死亡,兩個城市的高低,立時顯現。香港的成熟,在一些問題上固然效率較低,但在「保命」時刻,似乎在香港更穩陣,未知這是否內地人喜歡到香港買樓的原因之一?


說到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固然有其基礎原因,但也不得不承認,中美兩國長時間大開印鈔機,令到資金氾濫,也令市民對「磚頭」的投資性需求大增。


中美貨幣供應遠超GDP

根據貨幣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所言,一個國家的理想貨幣供應量,應為略高於當地的經濟增長,如此便不容易讓政府透過控制銀根而為所欲為,最終令經濟遭殃,然而,美國長期貨幣寬鬆,尤其在金融海嘯後更是大開水喉,令M2增長遠高於美國的經濟增長(圖1),以至資金在全球亂竄,刺激到新興市場通脹,香港因聯繫匯率關係,更是容易處於低息高通脹局面。


另一邊廂,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內地銀根的寬鬆與否,對香港的經濟和樓市也有密切關係。君不見最近內地調減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後,內地客來港買樓再增加,個別樓盤的內地客比例,高達兩成以上?


說到中國的銀根,近年M2貨幣供應按年增長率,長時間為內地經濟年增長的1倍或以上(圖2),在金融海嘯之後,M2增長率更一度高達接近三成,如此不造成高通脹和炒風,幾乎不可能,部分資金更湧到香港,從而推高香港的樓價。


內地資金氾濫乃推高港樓價元兇

我們的財金官員,敢將這個事實向香港市民詳加說明嗎?他們只會將問題怪罪於「前朝」的失策,說是供應不足或地產霸權所造成,否則,如說是美國印銀紙印出禍,則無疑指聯繫匯率乃是推高樓價元兇,等同自打嘴吧。如說是內地長期銀根寬鬆惹的禍,更是等同說「阿爺」做錯的大不諱死罪。


撰文﹕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