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據熟悉金融監管的專家分析,被指有結構缺陷易受操控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Hibor)及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Euribor),存在四大缺陷,核心是銀行每天上報拆借息率時,並非依據真實的市場拆借活動,只是市場交易部門的估算,香港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Hibor)產生機制雖然較佳,但倫敦的四大缺陷有一半也適用於香港(見表)。
銀行上報拆息沒清晰準則
該位不願具名受訪的專家向本報指出,Libor和Euribor的產生機制,第一個缺陷是銀行每天上報自己的拆借利率沒有清晰的準則,而且是由交易部門而非合規部門進行上報。專家解釋說,銀行通常會按自身真實的市場拆借活動來上報利率,但由於監管當局沒有明文規定,銀行也可以按過去的拆借利率來推斷當天上報的利率,這做法在銀行同業拆借趨淡靜時尤其普遍。
交易部門按自身評估上報利率,容易出現角色衝突,因為交易部門除了同業拆借還會進行大量利率衍生工具的交易,由銀行的合規部門主持上報工作會較獨立。
交易員上報欠獨立性
專家指出,倫敦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形成機制的第二個缺陷是問錯問題,它要求銀行上報的是向別的銀行融資時別人要求怎樣的利率,在金融市場動盪、市場恐慌情緒瀰漫時,銀行上報的利率若偏高,會給監管機構和同業一個印象,這家銀行的信譽有問題,所以同業貸款給它時都要求較高的利率,這就會產生壓力,令銀行傾向報細數,壓低上報的拆借利率,這就是巴克萊在金融海嘯後持續人為地壓低上報利率的主要原因。此外,銀行上報利率若偏高,可能拉高整體同業拆息,監管機構也會有關注,擔憂加劇市場恐慌情緒,這就解釋了為何英倫銀行會對巴克萊上報利率偏高表達關注。
同業聯手操控利率 金錢誘因大
專家又指出,倫敦機制的第三個缺陷是在銀行同業拆借偏離常軌、交投異常淡靜時,監管當局沒有特殊的對應措施,確保同業拆借利率不被扭曲。
專家指出,倫敦機制理論上很公正,它有十多家大型銀行每天同一時間參與利率報價,最高和最低的四分一報價都不用,只採用中間的一半求取平均值,在平日同業拆借交投活躍時,這機制問題不大,但若發生金融危機,銀行不敢向同業拆借資金,拆借市場沒有交投時,銀行便失去上報的客觀依據,大部分銀行可能都是按過去的交易價作評估和推斷,機制便容易脫離真實。美國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形成機制較佳,在這類異常情况下,聯儲局會作出干預,例如向市場注入資金,促使市場同業拆借恢復正常,由此產生的同業拆借利率因而較具參考價值。
港上報欠準則 缺權威糾錯
最後,專家指出倫敦機制的第四個缺陷,是報價的銀行同時活躍於有關利率的期貨或其他衍生工具,只要有幾家大銀行的交易員勾結起來,聯手操控同業拆借利率升跌,便可以利用內幕消息在利率衍生工具市場牟取暴利或減輕虧損,這個金錢誘因非常巨大。
近日匯控、德意志等四家大型歐洲銀行遭受調查,被指聯手操控Euribor,其背後原因就是衍生工具交易盈利在銀行的損益表上所佔比重愈來愈大。
根據專家的觀察和總結,香港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產生機制,在兩方面較倫敦的機制優勝,其一是香港20多家銀行上報的是自己貸款給別的一級信譽銀行會收取怎樣的利率,銀行上報向同業貸款利率不用擔憂報價偏高會令人懷疑自己的聲譽和安全度,沒有人為扭曲的誘因。
其次,香港的利率衍生工具市場不發達,本地銀行在這方面參與不多,出現角色衝突或聯手操控的風險較小。不過,倫敦機制的其餘缺陷,即上報利率欠缺清晰和客觀的準則、由交易部門而非合規部門負責上報工作,以及在同業拆借異常淡靜時欠缺權威機構干預糾偏,香港與倫敦差別不大,同樣有缺陷,因此需要檢討和改進。
明報記者
銀行上報拆息沒清晰準則
該位不願具名受訪的專家向本報指出,Libor和Euribor的產生機制,第一個缺陷是銀行每天上報自己的拆借利率沒有清晰的準則,而且是由交易部門而非合規部門進行上報。專家解釋說,銀行通常會按自身真實的市場拆借活動來上報利率,但由於監管當局沒有明文規定,銀行也可以按過去的拆借利率來推斷當天上報的利率,這做法在銀行同業拆借趨淡靜時尤其普遍。
交易部門按自身評估上報利率,容易出現角色衝突,因為交易部門除了同業拆借還會進行大量利率衍生工具的交易,由銀行的合規部門主持上報工作會較獨立。
交易員上報欠獨立性
專家指出,倫敦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形成機制的第二個缺陷是問錯問題,它要求銀行上報的是向別的銀行融資時別人要求怎樣的利率,在金融市場動盪、市場恐慌情緒瀰漫時,銀行上報的利率若偏高,會給監管機構和同業一個印象,這家銀行的信譽有問題,所以同業貸款給它時都要求較高的利率,這就會產生壓力,令銀行傾向報細數,壓低上報的拆借利率,這就是巴克萊在金融海嘯後持續人為地壓低上報利率的主要原因。此外,銀行上報利率若偏高,可能拉高整體同業拆息,監管機構也會有關注,擔憂加劇市場恐慌情緒,這就解釋了為何英倫銀行會對巴克萊上報利率偏高表達關注。
同業聯手操控利率 金錢誘因大
專家又指出,倫敦機制的第三個缺陷是在銀行同業拆借偏離常軌、交投異常淡靜時,監管當局沒有特殊的對應措施,確保同業拆借利率不被扭曲。
專家指出,倫敦機制理論上很公正,它有十多家大型銀行每天同一時間參與利率報價,最高和最低的四分一報價都不用,只採用中間的一半求取平均值,在平日同業拆借交投活躍時,這機制問題不大,但若發生金融危機,銀行不敢向同業拆借資金,拆借市場沒有交投時,銀行便失去上報的客觀依據,大部分銀行可能都是按過去的交易價作評估和推斷,機制便容易脫離真實。美國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形成機制較佳,在這類異常情况下,聯儲局會作出干預,例如向市場注入資金,促使市場同業拆借恢復正常,由此產生的同業拆借利率因而較具參考價值。
港上報欠準則 缺權威糾錯
最後,專家指出倫敦機制的第四個缺陷,是報價的銀行同時活躍於有關利率的期貨或其他衍生工具,只要有幾家大銀行的交易員勾結起來,聯手操控同業拆借利率升跌,便可以利用內幕消息在利率衍生工具市場牟取暴利或減輕虧損,這個金錢誘因非常巨大。
近日匯控、德意志等四家大型歐洲銀行遭受調查,被指聯手操控Euribor,其背後原因就是衍生工具交易盈利在銀行的損益表上所佔比重愈來愈大。
根據專家的觀察和總結,香港的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產生機制,在兩方面較倫敦的機制優勝,其一是香港20多家銀行上報的是自己貸款給別的一級信譽銀行會收取怎樣的利率,銀行上報向同業貸款利率不用擔憂報價偏高會令人懷疑自己的聲譽和安全度,沒有人為扭曲的誘因。
其次,香港的利率衍生工具市場不發達,本地銀行在這方面參與不多,出現角色衝突或聯手操控的風險較小。不過,倫敦機制的其餘缺陷,即上報利率欠缺清晰和客觀的準則、由交易部門而非合規部門負責上報工作,以及在同業拆借異常淡靜時欠缺權威機構干預糾偏,香港與倫敦差別不大,同樣有缺陷,因此需要檢討和改進。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