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捐贈器官熱潮漸退,但輪候器官需求不減,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管盧寵茂表示,屍肝捐贈少,危急病人唯有靠近親捐肝,今日便有未滿廿歲的孝子為父捐肝。但他指活肝捐贈存風險,呼籲公眾讓過身親人捐出器官。
許細文效應後回落
近年捐贈器官數字下降,2010年有95人捐肝,2011年跌至74宗,今年首季只15宗,當中6宗為遺體捐贈。
盧寵茂說,前年海關關員許細文為同袍捐肝一度令捐贈官器數字上升,亞洲都有此情况,要靠名人效應才可推高捐贈數字,如韓國有拳王腦幹死亡後捐器官,即令捐贈數字急升。
屍肝缺乏下,盧寵茂指不少換肝都要靠近親活肝移植,不時更有未成年子女等待18歲生日捐肝救父母,因捐贈者必須成年。「好慘,他們的生日願望就是成年後可被人劏,捐肝給病危的父母。」
盧寵茂說,今日將有一名未足20歲的青年捐肝救父。「爸爸不想個仔捐肝,已返大陸換肝博一博,但不成功,最終都要接受個仔捐肝。」從醫學角度,盧寵茂指年輕捐贈者的器官較強壯,手術風險較低,但作為醫生,還是不忍看着健康的人因捐器官變成病人。活肝捐贈可令捐贈者出現感染、膽管併發、肝衰竭等,死亡率0.5%。
六成人願死後捐器官
衛生署去年4月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訪問了逾2100人,96.1%不反對逝世家人捐器官,並有65.7%願在自己死後捐器官,當中35.7%已簽署器官捐贈卡,但僅12.8%在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