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薄熙來事件 無阻經濟改革長青網文章

2012年05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5月14日 06:35
2012年05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經過多年的沉悶,中國政治最近出乎意料地突然變得相當刺激。我們的讀者中,現在大部分都對被免職的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和他的妻子捲入英國商人海伍德之死已有所聞。


薄熙來曾經被很多人視為黨內如日中天的明日之星,但他試圖在內陸的重慶市建立自己的權力王國,卻也受到相當質疑。當薄熙來的心腹之一、前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走進美國領事館之後,其他領導人發現了一個很方便的藉口,可以除掉薄熙來。從那時起,他丟了官,他的妻子則正在接受有關謀殺案的調查。


但這已擾亂了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交棒給新一代領導人的精心策劃權力交接。本來,這權力交接是預備在未來幾個月內進行的。當時,薄熙來的命運仍然不清楚,他的事件對領導層接班有何影響亦同樣不清楚。例如,早前有傳聞說,中共下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十八大),可能要押後幾個月舉行,而不是照以往般,通常在10月左右舉行。


所以,我可以理解,為何很多人會問及,薄熙來事件對經濟和決策有何影響。但是,薄熙來事件這樣發生,顯然不是領導人之間在經濟政策方面出現歧見所致。不過,它仍然可能會帶來重大衝擊,有兩個關鍵問題值得嘗試回答。


政治角力 不等於擱起經濟問題

首先,圍繞權力交接的政治角力,是否意味着中國將會無法應對當前低迷的經濟周期?

我們認為,答案非常簡單,是否定的。一般來說,在政權交接的年份,經濟增長加速比經濟增長放緩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新領導班子會試圖爭取國民歡心。


然而,這樣的情形今年卻不大可能發生,因為刺激經濟之後的經濟放緩問題,將會令新接班的領導人疲於奔命,忙得不可開交。但中國的領導人確實有一種固有概念,認為政治過渡年要突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新領導人在爭奪誰人擔任某一職位時,會袖手旁觀,讓中國經濟崩潰,這種說法令人難以置信。我不認為,調整存款準備金率(RRR),以及其他的反周期政策,會被挾持到高層次的政治糾紛。經濟問題反而更加可能令新領導人集中精神,作出必要的決定。


今年出現更多實質性政策轉變

其次,這場政治風波會否削弱領導人在政策上達成共識,以支持中國較長期經濟增長的能力。


很多人都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中國觀察家之間的長久共識是,這將是政策乏味平淡的一年,重要的決策將會押後,交由新一代領導人決定。


例如,在2011年11月,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和商學院教授、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就預言,由於政權交接問題,「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未來12個月都不可能看到重大的經濟改革」。


但是,隨着時間過去,2012年將是停滯的一年的想法,已證實了完全錯誤。事實上,中國今年的實質性政策轉變之多,可說是令人驚訝。值得注意的具體舉措包括:在溫州推行、希望將地下貸款正規化的試點項目;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每日最大波幅(由0.5%擴大至1%);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投資額度由300億美元提高至800億美元;向更多國有企業徵收股息;研究如何推行合理化的戶籍制度,以支持未來城市化發展。


這些改變或許未能滿足李侃如對於重大經濟改革的定義,但我不認為,這些屬於微小的改變。很明顯,自薄熙來醜聞爆發以來,在一片奪權陰謀的傳聞下,內地政府的改革車輪仍然在轉動,而且行動的步伐看來正加速(若曾經減速的話)。


這些證據,令我對內地的經濟決策抱審慎樂觀的看法,即使在高層次出現政治風波。我不認為,薄熙來事件揭發出足以破壞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貪腐網絡;或者它將會觸發一輪前所未有的自由民主政治改革爆發。


但薄熙來的下台,其實可能令國家領導人更容易透過推動改革,達成「十二五」規劃中已同意的目標。由於薄熙來被認為有愈來愈明顯違抗中央權威的傾向,將他撤職,反而可以團結餘下的領導人,並可能有助在其他政策上凝聚共識。薄熙來的撤職,也可以縮小中央政治局內的意見分歧,令決策過程更順利,兼且毋須安撫他的支持者。


料續推反周期貨幣財政政策

我樂意承認,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推論,未有充分考慮到所有複雜內部動態,以及領導層內的派系優勢爭奪問題。但它至少可以解釋觀察所得的內地政府舉措。


因此,我預期,內地政府今年將繼續推行反周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並且按已確定的優先次序,繼續推行經濟改革──甚至可能比大多數人的預期還要快一點。


Pierre Gave

GaveKal 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