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中國基金行業頗熱鬧。兩隻滬深300指數ETF共集資523億元(人民幣.下同),另兩隻短債基金也集資了400多億元。單是這4隻基金已吸金近千億,熱鬧情况與2007年高峰期不遑多讓。但王牌基金經理王亞偉辭職的新聞,卻掩蓋了基金熱賣的消息。
王亞偉是華夏基金的副總經理、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和華夏策略混合基金經理。華夏大盤多年居基金排行榜前列,2007年更以226%的回報率高居中國各基金之首,較第二名高出35%,是上證指數漲幅的2.33倍。王亞偉一舉成名,獲得「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之美譽。華夏基金亦成為中國基金公司一哥,管理資金規模達1975.3億元(截至3月31日)。
王亞偉的成功,惹來很多爭議。有說他的成功是基金公司造神運動的成果。王亞偉管理的基金,長年不開放申購,被批評為方便他經營成績,大眾投資者卻沒法受益。而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發現,在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先買入持有後,華夏旗下的其他基金再跟風買入,市場人士質疑有利益輸送的嫌疑。王亞偉能夠排眾而出,是靠挖掘重組股,所謂「重組不敗」,業績差的公司(特別是ST股),一旦重組成功,聲價十倍。王亞偉投資重組股,無寶不落,究竟是他目光銳利抑或有內幕消息,惹人疑竇。他管理的基金本應是投資大盤藍籌股為主,但中小盤佔比不低,也受到質疑。
王亞偉離職前,開了個記者座談會,交代他的離職原因、暢談他的投資理念。席間王亞偉頗為坦率。基本上他的投資風格源自富達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盛名所累,他成為傳媒追蹤的對象,他的調研受到干擾,投資亦難順心。公司股東變更,是觸發他離職的近因。王亞偉勸誡大眾投資者不要跟風,並耐心解釋原因,給投資者上了寶貴一課。察其言、觀其行,王亞偉應該是很熱愛投資工作、不隨眾、有主見的專業人士。他的離開,是中國基金業、投資者的損失。傳聞他會轉到香港,透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再戰A股市場。
內地基金發展驚人 不正常現象亦多
中國基金管理行業從1998年萌芽,短短14年時間,66家基金公司共919隻基金的規模已經達到2.21萬億元(截至3月31日),發展速度驚人,但亦出現很多不正常現象。成功的從業人員成為爭議性人物,更有鋃鐺入獄(交銀施羅德的李旭利)。基金經理青黃不接,更換頻繁。從2011年1月至今年4月,有331隻基金出現基金經理變動,其中有239名基金經理任職不到兩年,全行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只有1.63年。有能力的基金經理都「私奔」去,即轉為陽光私募的投資經理。中國基金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國企,與管理層矛盾多、利益不一致,公司治理問題嚴重。
伴隨王亞偉離職,還有華夏基金的總經理範勇宏。他倆是「老十家」基金公司僅餘的第一代人物。他倆的離開,標誌着中國基金業的初始時代已成過去。基金同業需要認真檢討、鑑古知今,才能正常地成長、發展。王亞偉與記者座談會記錄可以在華夏基金網站找到:http://www.chinaamc.com/portal/cn/include/infordetail_pop.jsp?id=1336396154100&type=CMS.NEWS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王亞偉是華夏基金的副總經理、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和華夏策略混合基金經理。華夏大盤多年居基金排行榜前列,2007年更以226%的回報率高居中國各基金之首,較第二名高出35%,是上證指數漲幅的2.33倍。王亞偉一舉成名,獲得「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之美譽。華夏基金亦成為中國基金公司一哥,管理資金規模達1975.3億元(截至3月31日)。
王亞偉的成功,惹來很多爭議。有說他的成功是基金公司造神運動的成果。王亞偉管理的基金,長年不開放申購,被批評為方便他經營成績,大眾投資者卻沒法受益。而從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發現,在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先買入持有後,華夏旗下的其他基金再跟風買入,市場人士質疑有利益輸送的嫌疑。王亞偉能夠排眾而出,是靠挖掘重組股,所謂「重組不敗」,業績差的公司(特別是ST股),一旦重組成功,聲價十倍。王亞偉投資重組股,無寶不落,究竟是他目光銳利抑或有內幕消息,惹人疑竇。他管理的基金本應是投資大盤藍籌股為主,但中小盤佔比不低,也受到質疑。
王亞偉離職前,開了個記者座談會,交代他的離職原因、暢談他的投資理念。席間王亞偉頗為坦率。基本上他的投資風格源自富達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盛名所累,他成為傳媒追蹤的對象,他的調研受到干擾,投資亦難順心。公司股東變更,是觸發他離職的近因。王亞偉勸誡大眾投資者不要跟風,並耐心解釋原因,給投資者上了寶貴一課。察其言、觀其行,王亞偉應該是很熱愛投資工作、不隨眾、有主見的專業人士。他的離開,是中國基金業、投資者的損失。傳聞他會轉到香港,透過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再戰A股市場。
內地基金發展驚人 不正常現象亦多
中國基金管理行業從1998年萌芽,短短14年時間,66家基金公司共919隻基金的規模已經達到2.21萬億元(截至3月31日),發展速度驚人,但亦出現很多不正常現象。成功的從業人員成為爭議性人物,更有鋃鐺入獄(交銀施羅德的李旭利)。基金經理青黃不接,更換頻繁。從2011年1月至今年4月,有331隻基金出現基金經理變動,其中有239名基金經理任職不到兩年,全行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只有1.63年。有能力的基金經理都「私奔」去,即轉為陽光私募的投資經理。中國基金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國企,與管理層矛盾多、利益不一致,公司治理問題嚴重。
伴隨王亞偉離職,還有華夏基金的總經理範勇宏。他倆是「老十家」基金公司僅餘的第一代人物。他倆的離開,標誌着中國基金業的初始時代已成過去。基金同業需要認真檢討、鑑古知今,才能正常地成長、發展。王亞偉與記者座談會記錄可以在華夏基金網站找到:http://www.chinaamc.com/portal/cn/include/infordetail_pop.jsp?id=1336396154100&type=CMS.NEWS
陳茂峰博士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