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今天,電腦科技無處不在,即使家人朋友的聯繫亦離不開社交網站。然而,在電腦成為社會「主流」的同時,部分人卻仍未融入數碼世界,其中包括部分長者、低收入家庭和殘疾人士。
政府近年致力提升長者、低收入家庭學童和殘疾人士的電腦使用率。當局調查顯示,長者懂得用電腦上網的比率,由2008年的5.8%,大幅提升至去年的19.8%,即平均五名長者中,約有一位會使用電腦。低收入家庭學童家中有電腦上網的比率,更達到97%。
70歲的呂愛珍,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節目,不是到公園散步,也不是「飲茶」,而是到長者電腦中心,和「老友記」一起上網玩電腦。
呂婆婆退休前當過幼稚園保姆、保安員和食肆員工,但從未接觸過電腦。她說:「以前長者怎會玩電腦?尤其是我這些不懂電腦的婆婆,害怕接觸新科技,又害怕弄壊孫兒的電腦。我這個老人家,整日就是對着家中四面牆,不停打瞌睡。」
接受特訓成電腦迷
經長者中心介紹,呂婆婆一年前開始上網,還用了政府派發的6,000元,買了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不用再與孫兒共用電腦。
呂婆婆起初不懂操作滑鼠,要玩電腦遊戲來練習。經過多月的「特訓」,現在已是電腦迷,除了每天上網看新聞,還懂得透過社交網站與「老友記」聊天,以及在網上看喜愛的影片。
呂婆婆表示,接觸網上世界後,生活變得多姿多采,笑言自己變身成為「很潮」的時髦長者。
她最享受的,是和朋友在網上分享相片和生活點滴。她說:「我喜歡將自己的相片放上網,寫上有趣的旁白和描述,讓大家開心。有時看別人的相片,見到人家的小朋友很可愛,便留言『我很想捏一下』,見到相片拍得好的話,會留言『讓我抱抱、給我親親』,見到小朋友流口水,我也會留言『幫你抹一下』。」
位於觀塘的耆康會飛躍天地,是一間長者電腦中心,透過政府資助,專門教導長者使用電腦,亦為長者設計了「長青網」,用較大的字體,較簡單易明的版面,讓長者容易操控,而網站內容,主要提供有關長者活動、保健貼士和生活用品優惠等資訊,現時每月瀏覽量達38萬人次,已登記的長者會員有25,000人。
平價電腦基層受惠
小學五年級的鄺俊軒就讀的學校,兩年前已開始要求學生做電腦功課。由於他的家庭收入不高,故此一直未能添置電腦。
為了完成功課和不讓成績落後,俊軒把握學校小息和午飯時間,排隊使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
俊軒的母親不忍見他為功課奔波,嘗試節衣縮食,希望可省下錢來買電腦,但始終無法負擔。「寬頻上網的月費約200多元。五花八門的入門電腦,至少也要三、四千元,實在買不起,況且我也擔心電腦的維修費用。」
去年9月,俊軒的母親透過學校介紹,參加政府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只花了約市價的一半,便買了一台合適的電腦,還有三年免費保養,終於令她放下心頭大石。
現在,俊軒除了應付電腦功課,還會透過社交網站,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時事新聞,交流意見。
同用電腦促進親子
俊軒近日更開始教母親使用電腦,促進親子關係。「以往媽媽打長途電話給內地親友,費用很貴,現在有了電腦,可以透過網上視頻系統,和親戚朋友在網上見面、聊天。」
政府多年來一直推動數碼共融,讓那些與數碼世界脫節的社群融入主流社會,改善生活質素。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賴錫璋表示,希望在2014年,所有低收入家庭學生都擁有電腦,上網率可以達到百分百。在長者方面,他亦希望透過鼓勵和培訓計劃,令60歲或以上的長者,每四人便有一人會使用電腦和互聯網。
調查顯示,21.3%的殘疾人士懂得使用電腦,當局亦會透過「無障礙網頁運動」,推動殘疾人士多使用互聯網,當局希望在2014年內,50個殘疾人士最常用的網頁中,有半數可以做到無障礙瀏覽。
今天,電腦科技無處不在,即使家人朋友的聯繫亦離不開社交網站。然而,在電腦成為社會「主流」的同時,部分人卻仍未融入數碼世界,其中包括部分長者、低收入家庭和殘疾人士。
政府近年致力提升長者、低收入家庭學童和殘疾人士的電腦使用率。當局調查顯示,長者懂得用電腦上網的比率,由2008年的5.8%,大幅提升至去年的19.8%,即平均五名長者中,約有一位會使用電腦。低收入家庭學童家中有電腦上網的比率,更達到97%。
70歲的呂愛珍,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節目,不是到公園散步,也不是「飲茶」,而是到長者電腦中心,和「老友記」一起上網玩電腦。
呂婆婆退休前當過幼稚園保姆、保安員和食肆員工,但從未接觸過電腦。她說:「以前長者怎會玩電腦?尤其是我這些不懂電腦的婆婆,害怕接觸新科技,又害怕弄壊孫兒的電腦。我這個老人家,整日就是對着家中四面牆,不停打瞌睡。」
接受特訓成電腦迷
經長者中心介紹,呂婆婆一年前開始上網,還用了政府派發的6,000元,買了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不用再與孫兒共用電腦。
呂婆婆起初不懂操作滑鼠,要玩電腦遊戲來練習。經過多月的「特訓」,現在已是電腦迷,除了每天上網看新聞,還懂得透過社交網站與「老友記」聊天,以及在網上看喜愛的影片。
呂婆婆表示,接觸網上世界後,生活變得多姿多采,笑言自己變身成為「很潮」的時髦長者。
她最享受的,是和朋友在網上分享相片和生活點滴。她說:「我喜歡將自己的相片放上網,寫上有趣的旁白和描述,讓大家開心。有時看別人的相片,見到人家的小朋友很可愛,便留言『我很想捏一下』,見到相片拍得好的話,會留言『讓我抱抱、給我親親』,見到小朋友流口水,我也會留言『幫你抹一下』。」
位於觀塘的耆康會飛躍天地,是一間長者電腦中心,透過政府資助,專門教導長者使用電腦,亦為長者設計了「長青網」,用較大的字體,較簡單易明的版面,讓長者容易操控,而網站內容,主要提供有關長者活動、保健貼士和生活用品優惠等資訊,現時每月瀏覽量達38萬人次,已登記的長者會員有25,000人。
平價電腦基層受惠
小學五年級的鄺俊軒就讀的學校,兩年前已開始要求學生做電腦功課。由於他的家庭收入不高,故此一直未能添置電腦。
為了完成功課和不讓成績落後,俊軒把握學校小息和午飯時間,排隊使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
俊軒的母親不忍見他為功課奔波,嘗試節衣縮食,希望可省下錢來買電腦,但始終無法負擔。「寬頻上網的月費約200多元。五花八門的入門電腦,至少也要三、四千元,實在買不起,況且我也擔心電腦的維修費用。」
去年9月,俊軒的母親透過學校介紹,參加政府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只花了約市價的一半,便買了一台合適的電腦,還有三年免費保養,終於令她放下心頭大石。
現在,俊軒除了應付電腦功課,還會透過社交網站,與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時事新聞,交流意見。
同用電腦促進親子
俊軒近日更開始教母親使用電腦,促進親子關係。「以往媽媽打長途電話給內地親友,費用很貴,現在有了電腦,可以透過網上視頻系統,和親戚朋友在網上見面、聊天。」
政府多年來一直推動數碼共融,讓那些與數碼世界脫節的社群融入主流社會,改善生活質素。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賴錫璋表示,希望在2014年,所有低收入家庭學生都擁有電腦,上網率可以達到百分百。在長者方面,他亦希望透過鼓勵和培訓計劃,令60歲或以上的長者,每四人便有一人會使用電腦和互聯網。
調查顯示,21.3%的殘疾人士懂得使用電腦,當局亦會透過「無障礙網頁運動」,推動殘疾人士多使用互聯網,當局希望在2014年內,50個殘疾人士最常用的網頁中,有半數可以做到無障礙瀏覽。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