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世紀80年代,自由思潮在全國蠢蠢欲動,王慶華說,譚作人當年是文學青年,整天跟同道中人高談闊論,批評時政,「他們老是憂國憂民,我也屬於其中一個。他當時屬於比較思想開放、激進的那種,是理想主義者,視金錢如糞土那種」。在那些充滿激情的論爭中,兩人漸漸墮入愛河,「大家互相都非常有好感。結婚很簡單,他說:嫁給我吧,好嗎?」
八九爆民主思潮 譚即離公職
80年代末兩人結合時,「我們原本都是體制內的人,我在郵電局工作,他是醫院的麻醉師,我們臭味相投,無論是公益方面,還是社會現象,都會討論,有時還會吵架。」
1989年,在中國共產黨最忌諱的那個春夏之交,醞釀多時的民主思潮終於大爆發,「我們不喜歡給共產黨打工,譚作人比我果斷,單位不讓他辭職,他就直接跑了,還說我是體制內的,他是體制外的,不是一個戰線。我當時出不去,申請辭職,就是不批,一直拖,我只好自己跑到深圳去。」
王慶華記得,「89年5月份的時候,聽說天安門有動靜了,人家要撤,他卻要跑去(北京)了,我想,完蛋了。」她當時還在郵電局工作,負責發電報,「那時排了很長的隊,都是學生發電報回家,還有家長發電報,叫孩子回家。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個男孩,在電報上寫着:『爸爸媽媽,原諒兒子,忠孝不能兩全,我走了。』寫得很決絕,我問,爸媽既然要你回去,這封電報不如不發吧?他就說:『不發,不足以表達我的決心!你怎麼看?』我說,我像你那麼年輕,我也走了。」
追查中撰八九回憶 成判刑藉口
5.12之前,當年的文學青年全力投入推動中國的環保事業,川震後,中國政府把死難學生數字視為「國家機密」,譚作人一邊冒險追查,一邊寫下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回憶,那篇知名的〈1989:見證最後的美麗〉,不幸成為當局對他判刑的藉口之一。
轉眼30年過去, 王慶華感慨社會民心今不如昔,「現已不可能有當年那批大學生了。現在的孩子保護自己比我們好得多,我們那代就是很赤裸裸……」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