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拉出眼球放晶片 耳後鑽牀裝電長青網文章

2012年05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5月04日 06:35
2012年05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人能看見事物,全靠視網膜上700萬個感光細胞,將光線轉化成電子信號再傳到大腦。大部分病人失明的原因,是由於感光細胞未能正常運作或傳達信號。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只能治療因感光細胞受損引起的眼疾,例如視網膜色素病變,但不能治療因視神經受損而造成的失明。


視神經受損不能治

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原理,是利用感光晶片替代受損的感光細胞,因眼底的黃斑區域是視網膜上感光細胞最活躍的位置,故將晶片植入黃斑區域可達至最佳效果。晶片收集進入眼內的光線,轉換成信號刺激視網膜內健全的視神經,再傳入大腦令失明者看到影像。


人工視網膜包括1個3毫米乘3毫米的晶片,以及有電線相連的電池板。有份參與曾太太手術的港大眼科研究所臨牀助理教授王逸軒醫生指出,把以上組件植入頭部的手術相當複雜,病人要連續進行9小時的全身麻醉手術。


光線轉信號 刺激健全視神經

首先,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耳朵後切開一個1吋至吋半大的傷口,再用手術鑽嘴磨出一個「牀」,用以放置「五蚊銀」大小的電池板。接着在病人皮膚下製造一條隧道,將電線及晶片引領到眼窩位置。之後眼科醫生會接力,在病人眼眉下開一個小傷口,把眼球拉出一點直至看到眼底,把晶片植入眼底。手術後病人會出現近500度的遠視,故需要戴眼鏡。


手術後,人工視網膜的組件會完全藏於體內,傷口癒合後病人可如常洗澡、游泳,但體內人工視網膜需電力,故病人要使用設有磁石的外置充電器,貼着耳朶後的電池板叉電。充電器主要由4粒2A電供電,可連續叉電40小時。因病人體內有電池,醫生建議病人不宜接受磁力共振診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