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德班會議 中國誓保排放空間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27日 05:59
2011年11月27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南非德班國際氣候談判大會召開在即,或將再次面臨美日指摘的中國,依然拒絕為自己設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經濟的骨骼發育完全、身體成熟之前,保障發展權益和排放空間將一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工業化,都意味着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

德班:各國利益博弈場

作為本年度最後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氣候談判大會——南非德班會議,將招致世界各國高官雲集。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南非、巴西等國家的氣候官員,將把德班變成各自利益的博弈場。

再過一年,全球氣候談判過程中迄今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結束。從2013年到2020年的第二承諾期,《議定書》能否延續以及以何種形式延續,至今仍是未知數。

從2005年至今,各國圍繞第二承諾期開始了喋喋不休的爭吵,再次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依然是遙不可及。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肯雅的內羅畢、印尼的巴厘島、波蘭的波茲南、丹麥的哥本哈根、墨西哥的坎昆,每年的氣候談判大會都演變成各國尤其是大國利益的博弈場。

明確表示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日本、俄羅斯,與沒有參加《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一起,拉着中國、印度一起減排。歐盟無力說服美、日、俄、澳等國家參與第二承諾期。尤其是遭遇債務危機後,歐盟難有上世紀90年代獨撐大局的能力和意願。他們更擔心,沒有減排束縛的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快、今後將佔據更多的競爭優勢。

抓住發達國家歷史排放責任不放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對己有利的《京都議定書》繼續發揮作用,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和排放空間;發達國家在2013年到2020年應率先大幅減排。

中國的折衷選擇:降低碳排放強度

中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第一排放大國後,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還在繼續增長。這一點成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口實。

中國面臨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被西方要求一起減排的同時,中國還被要求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

雖然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大增,但中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匱乏,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還有上億貧困人口。如果把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因素考慮在內,籠罩在中國身上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會更加暗淡。

改善基礎設施、轉移農村人口,工業化、城市化加速;加之,能源消費以碳排放強度大的煤炭為主,這些都會增加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