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0歲婆婆天天在街上流連,更曾失蹤72小時,家人以為她喜歡逛街,社工上門評估才知婆婆原來患上腦退化症(老人癡呆症),誤將家中長子當成關係欠佳的亡夫鬼魂,因而避走街頭。有機構近年開拓上門腦退化症評估服務,務求從長者日常生活入手,找出行為問題根源。不過,有關機構服務已近飽和,希望政府增撥資源,為初期腦退化患者提供評估及心理輔導。
長子當亡夫 不敢回家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教授羅錦注,今年起與聖雅各福群會健智支援服務中心合作,為腦退化症患者提供上門評估及訓練服務。羅教授指出,不少長者的行為偏差均基於心理因素,他憶述一名60歲與子女同住的婆婆,經常離家流連至幼女回家,更曾失蹤72小時,子女一直不百思不得其解。
羅說,中心派社工到婆婆家中評估,見婆婆亡夫遺照與長子樣貌酷似,與婆婆聊天方知她與丈夫關係不好,細談下才得知她為逃避「丈夫」而不敢回家,斷定婆婆其實出現辨識困難的腦退化症徵狀。
另一名70歲的獨居婆婆平日行動自如,但社工發現婆婆從不按時進食機構送來的飯菜,後來才得悉她常忘了吃飯,當深夜起牀看到桌上有飯便會進食,家中燈泡全壞亦照樣開關。社工評定發現婆婆患有初期腦退化症,因子女每周只會探訪她數小時,未有察覺她患病。
服務飽和 機構促增資源
現時全港約有10萬名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經理呂幗英說,家人多不曉得家中長者患上腦退化,多以為長者出現幻覺或精神病。呂表示,腦退化症患者其實可透過心理輔導紓緩病情,但現時社區照顧服務甚少觸及,而社服機構的上門服務只限送飯或物理治療等。
呂幗英表示,位於西環、自負盈虧的健智支援服務中心,現時每年可提供約560個腦退化症病人治療的名額,但近期已供不應求,輪候名單逾30人,平均需輪候6至9個月。該機構下年在東區開設新中心,提供約400個名額。
呂認為,上述服務需求殷切,希望政府長遠可投放更多資源開設相關專門服務。
明報記者 袁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