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少零食多蔬果對身體好連孩子都知道,但要他們坐言起行並不容易!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幼聯)申請「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撥款,於9間小學推廣「同創健康小賣部」,兩年內成功改變學童吃蔬果的習慣,由1周4天增至幾乎每天都吃水果;更令近九成小學小賣部招標時,都加入健康指引,幼聯因而獲頒傑出表現獎。食物及衛生局本周五將舉行研討會,邀請逾6家獲獎機構分享心得。
幼聯獲撥款30萬推動
根據衛生署資料,2006年本港逾六成死亡個案都是由可預防的非傳染疾病引致,三成是癌症,一成五是心臟病,還有中風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全球每5個死亡個案,就有3個死於非傳染疾病,大都是可透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預防的疾病。
幼聯獲撥款30萬元,於2005年至2007年間,在9間小學推廣「同創健康小賣部」計劃。2年後,9間小學學童吃蔬果的習慣由每周約4.5天增至每周6天,小賣部的健康食物選擇亦大幅加。5、6年來,連其他學校的小賣部亦有明顯轉變,逾九成小學都在標書中加入條件,列明要符合健康指引及有家、校參與。
家校參與 須符健康指引
幼聯註冊營食師陳國賓指出,以往學校、家長及營運商都各有一套看法,缺乏整合意見的平台,推廣健康小賣部困難重重;共同參與模式令大家都可積極參與其中,「現在是營辦商要滿足家長要求,以前是我們求他們賣生果,有好大差異」。他相信,共同參與模式加速將健康小賣部推廣至其他學校。
除了幼聯,香港復康會的「心悅計劃」、港大護理學院的「無煙城市」、中大的健康學校、新生精神復康會「快樂城市」及葵青安全及健康城市協會的「安全城市」亦獲頒傑出表現獎。他們將於11月18日下午2時至5時,於醫學專科學院分享成功經驗。
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小組委員范瑩孫表示,非傳染疾病已是刻不容緩的全球問題,但水過鴨背式的大型展覽並不能真正促進社區健康。食物及衛生局於1995年注資8000萬元成立「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基金),最高撥款30萬元予非牟利團體進行健康推廣活動,至今資助項目超過250個,現仍接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