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治危機令意大利債息失控飈升,投資者紛紛避免沾手意債,不願借錢給意大利政府,反映持續兩年的歐債危機,已踏入最危險的階段——意大利一旦無法以可承受的借貸成本(即低於7厘的債息水平)在市場融資,就只能向歐盟和IMF求救借錢,但意大利負債高達1.9萬億歐元(約20.1萬億港元,佔歐元區總官債兩成半),「大得救不了」,就算現時規模達4400億歐元的歐洲救援基金EFSF,真的擴大至1萬億歐元,也未必能夠應付。最壞可能發展,將是意大利債務違約,重挫持有大量意債的歐洲銀行體系及各國主權債券市場,引發連鎖效應,再掀全球金融海嘯和經濟大衰退。
各國勢阻災難級衝擊
出現這最壞局面的機會有多大?《華爾街日報》認為,至少現階段來說,意債違約的機會仍不高,皆因這將會是環球經濟災難,各國定必設法阻止其發生。然而後果無法想像,不代表毋須預備。歐洲財金官員據報現已在草擬應急計劃,應付意大利無法在國際市場取得所需融資的局面。事實上,意債希債危機惡化,令投資者對弱國債券戒心大增,已開始令其他歐豬弱國面對融資壓力。去年需要歐盟、IMF借錢拯救的愛爾蘭,過去1個月的債息又再現升勢,兩年期國債孳息升了2.51厘,見9.26厘。雖然愛爾蘭過去1年努力削赤,但專家警告若意希危機惡化,愛爾蘭等歐豬弱國隨時再陷危機。
意大利債務水平相當於GDP的120%,在歐元區中比例之高僅次希臘。雖然意大利與希臘有一關鍵不同,就是財赤未算太嚴重,但因舊債太多,意大利明年必須借到足夠資金,去償還總額3000億歐元的到期債務,以及250億歐元的預算赤字。分析家認為,若目前的借貸成本急升只屬短期,意大利還能撐得住,但更大問題是投資者可能已對持有意債(即借錢給意國)完全失去信心和興趣,認為意國政府根本無力改革減債,令意債價值下跌,陷入惡性循環,最終違約爆煲。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