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口老化 診時延長長青網文章

2011年11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1月07日 05:59
2011年11月07日 05:59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公立醫院醫生不足,有通波仔病人須出院等候一個月才能做手術,醫管局擬輸入海外醫生解困,卻遭業界強烈反對。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指出,公院醫生在13年間增近四成,沒有人手不足問題。公院資料顯示,照顧入院長者所需資源比普通病人多10倍,人口老化再加上新科技延長診治時間,醫生人手增長未必追得上服務需求。

據悉,醫管局計劃本月底將10名通過面試的海外醫生名單交予醫委會,以便醫委會下月7日審批。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昨討論醫管局免試輸入海外醫生,65%現場觀眾對此表示支持,但有三成反對。

梁家騮:醫管局無人手不足

不過,私人執業的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認為,醫管局無人手不足,過去13年更增加39.2%,病人住院日數亦由620多萬,減至500多萬,每名醫生工作量相應減少14%。病人輪候時間長,只因聯網間資源分配不均。

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反駁,現時醫生花在每名病人身上的時間增加,加上醫學進步,以往視為絕症的病現今已有療法,醫生的工作因而增加,而且公院醫生流失又難止血。盧又指出相比起以往,他當年受訓後每周工時是100多小時,但現時醫生要求減至每周只做65小時。過去兩名醫生可應付的工作現需3個醫生,故有需要增人手。

據了解,人口老化亦增加醫療需求,因長者診治較複雜,65歲長者入住公院所需資源,較45歲的病人多5至10倍,再加上醫療科技發展,10多年前只需15分鐘做鼻咽癌放射性治療的計劃,現需1至2小時,而微創手術所需時間亦較一般手術長,故醫生人手需求不斷增加。

個案:通波仔等一個月

支持輸入海外醫生的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表示,病人需及時治療,他得知有心臟病人要回家等一個月,才獲安排做通波仔手術。醫務委員會委員謝鴻興則稱,反對免試輸入海外醫生,非為自身利益,因其子正是海外讀醫,他只是質疑免試是放棄客觀及公平制度。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