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歐債危機陰霾仍在,歐洲經濟前途不定。債務危機使得各銀行風險敞口巨大,融資能力下降,資金鏈出現嚴重缺口,德克夏(Dexia)銀行集團的拆分就是一例,銀行評級的下調將使融資雪上加霜,希臘國債的撇帳使得各銀行損失高達上千億歐元,新的資本金要求使得銀行更是舉步維艱,流動性風險加劇。三大政策的出台讓市場重新恢復信心,但不穩定因素仍在。
歐債不穩定因素仍在
EFSF(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擴容為一萬億歐元雖說具備很強的操作性,但其背後確是將整個歐元區國家信用綁架於其上,而且EFSF擔保的新債券的發行前景及救市方案的執行力度也是不得而知,歐洲債務仍是危機四伏。
希臘的公投決定給剛剛有點新氣象的歐洲再次蒙上陰影,此刻對於希臘民眾來說,確實也是矛盾重重,一方面希望國家渡過難關,同時仍希望保持原有的福利及安逸的生活,做出任何決策都是艱難的。另外,10月31日,對歐元區債券大舉押注的美國明富(MF)破產,讓世人擔心又一個雷曼困境的出現,在其410.5億美元的總資產中,歐洲主權債券佔到了62.9億美元,槓桿率超過40倍,遠遠超過雷曼當時的30倍槓桿,激進策略引致的嚴重後果給全世界又一記警鐘。當此之時,中國應否援助歐洲以及應該援助多大規模成為全球焦點。
有觀點說,歐洲完全有能力靠自身能力解決危機,只是其內部不團結,財政不統一,歐洲央行又不願意明確表示擔當最後貸款人,美國尚且觀望,中國又何必幹費力不討好之事。筆者認為,當前危機嚴峻形勢已成定局,且前景不定,如果希臘真正破產,進而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一旦開始,那就為時已晚,恐怕到時任何國家都難以倖免,故而筆者建議,在秉承安全投資的前提下,中國應該力所能及地援助歐洲,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下面就中國援助歐洲的利弊分析一二:
救助歐洲 分散中國投資風險
利好之處有四:第一,多元化自身的投資組合。在目前的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四分之一是歐元資產,三分之一是美國國債。如果此次EFSF擔保的新發行國債和SPV(特別投資機構)設計出的新型債券價格合適,且收益率較高的話,適當的投資在帶來高額回報、同時使自身的投資組合得到多元化,進而分散了投資風險,畢竟美國國債也不是那麼穩定。
第二,從政治層面考慮,此次援助歐洲能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的同時,表達中國力促世界共同繁榮與穩定的決心。甚者,中國可以聯合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一起投資,以期增大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第三,從貿易角度出發,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對象,國際貿易的結果是雙方互惠,歐債危機所引致的歐洲經濟滑坡與消費低迷,亦對中國的出口產生重創,基於在合作中謀求共贏,中國應該援助歐洲。
第四,借助此次機會,鼓勵民營企業到歐洲國家投資,正所謂危機時刻,危險和機遇並存,歐洲此刻是迫切希望外界給予支持來恢復其經濟復蘇,中國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勇敢的走出去,實現企業業務的全球戰略擴張。
歐洲倘倒下 中國出口勢重創
當然,不得不說,此時此刻的歐洲確實是危機四伏,希臘破產隨時都可能發生,高風險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中國援助歐洲,將不得不認真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希臘的破產風險。歐盟峰會的希臘國債撇帳已讓各持有者吃了啞巴虧,誰也無法預料接下來到底有幾輪國債撇帳,再加上此次的希臘公投,雖說此次EFSF給予新發行國債以擔保,但畢竟擔保有限,風險敞口仍是巨大。
第二,「歐豬五國」的道德風險。自從2009年底希臘信貸遭遇評級下調希臘危機初現,到此次的歐盟峰會三大政策的出台,援助計劃層出不窮,但危機是愈演愈烈,概言之,危機之始為財政嚴重赤字化,過高福利導致人們工作懈怠,財政入不敷出,但明知癥結所在,民眾與政府的不一致使得財政削減力不從心,如果讓其預期到外界未來不斷的援助,這些國家將不會拿出真正的誠意以及付出自身的代價來自救。
第三,警惕危機帶來的風險傳遞。當前,中國機構持有歐債也不在小數,如截至9月末,中國銀行就持有970.83億元歐債,一旦這些債券不能如期償付,將對各企業現金流產生極大影響,進而出現連鎖反應。
第四,注意歐元計價的匯率波動風險。如果此次援助歐洲仍是以歐元計價,則要注意歐元波動帶來的價值虧損,過去三年裏,人民幣兌歐元匯率已累計上升近20%。
筆者的觀點很明確,立足於互利共贏,在全面考慮到援助歐洲可能帶來的風險的前提下,中國應該力所能及的幫助歐洲渡過難關。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