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載人飛船「神舟八號」預定在明日(周四)凌晨與太空站實驗版「天宮一號」正式對接。官方稱,昨晨5時58分升空的「神八」創下中國火箭發射「最精準」紀錄,這也標誌着借鑑俄羅斯「聯盟號」基礎而改進的中國載人太空船步入「定型」階段。不過,神八與天宮能否順利對接還需要克服四大難點。但為保萬無一失,防止「撞尾」,專家透露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已事先在地面上進行1101次對接試驗。
「我給它打100分!」新華社引述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說,「托」神八上天的「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在昨日5時58分07秒起飛,在6時12分地把神八準確送入理想軌道。劉宇說,這是中國長征箭首次採用「迭代制導」技術,即是火箭自己有新的「大腦」能計算路徑並自動修正,所以精確度極高。
首用聰明火箭 自動修正路徑
不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認為,這是中國首次同時控制兩個航天器,因此神八與天宮要完成對接任務還有4大難點(見表)。他指出,雙方共有118個感測器、5個控制器,600個齒輪軸承、數以萬計的零件,「神八」逐步從後「追」上「天宮」,用GPS、光學等各種感應器測定距離和速度,要保證在相撞時「不撞壞、不彈開」,零件分別進行推、拉、分、合的動作都要可靠,中間還要留了直徑800毫米的通道,未來太空人和貨物將由此運送。
童旭東說,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08年的「神舟七號」,用9年時間完成7次載人航天任務,現在僅在1年多時間,就要完成「天宮一號」和神八、九、十號的組織發射,壓力可想而知。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已在地面上進行1101次對接試驗、647次分離試驗,但地面與太空中的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樣,童旭東說,「舉例來說,飛行器上有一項激光雷達威力測試,但是受重力和大氣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太空上的20公里和地面上的20公里不是一個概念。儘管地面試驗已經很充分了,但是仍然對太空缺乏了解。」
科研隊多80後 經驗恐不足
此外,此次負責交會對接的科研團隊「80後」較多,「他們中近一半的人從來沒有進過發射場執行任務,經驗相對不足。」童旭東說,在安排了多次演練之後,相信他們能完成任務。
明日若對接成功,連接後的「組合航天器」將共同飛行12天,由天宮負責控制和提供能源,神八要測試內裏的環境是否適宜生存等等,之後雙方將短暫分離、再次對接,飛行2日後,預計11月17日完成全部任務,神八的返回艙將墜落內蒙古荒原。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