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去年發行的數目急升,成交金額也打破歷來紀錄,估不到今年就出現ETF基金經理考慮離開本地市場,令人關注除了ETF的交易對手風險外,原來暫停買賣風險也要多加留意。業界人士指出,基金公司考慮將ETF「除牌(delisted)」,不排除會進一步選擇「不再經認可(deauthorized)」,因為這樣才能大大降低營運成本。一旦ETF除牌,高位買貨者仍可向基金公司贖回單位,但或會蒙受多付溢價的損失,暫時減少虧損的方法是跨境過戶至新加坡上市的同類型ETF。
領先職員:預備足夠時間贖回
法興旗下領先資產管理上周發表澄清公布,基金經理現正就於香港上市的領先ETF考慮不同策略,包括可能於聯交所除牌,將會盡快發出進一步公布,知會投資者有關領先ETF在香港上市的任何變動。涉及的領先ETF共12隻,最早一批於2007年推出,當時X商品ETF(2809)及X台灣ETF(2837)較受投資者歡迎,因為當時是市場提供首隻追蹤此類資產的ETF。
翻查該批ETF招股章程引述,當領先ETF單位在聯交所除牌事宜一經基金經理宣布,便會立即生效,單位持有人有權選擇參考當時ETF的資產淨值(NAV)贖回單位。若領先ETF仍獲證監會認可,基金經理須遵守守則所規定的有關程序。本報致電領先查詢,該行職員強調,即使領先ETF除牌,在宣布暫停買賣前會預備足夠時間給投資者贖回單位。
將按ETF每日資產淨值贖回
ETF除牌不等於該資產會遭凍結,投資者仍可在非本港交易時段買賣,以領先為例,其ETF繼續在歐洲及新加坡上市交易。富時亞洲區副董事暨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理事會副主席謝汝康認為,即使ETF除牌,參與商在本港交易時段雖暫停開價,但投資者仍可透過經紀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這是機構投資者慣常的做法,因場外價格較市價合理並貼近NAV。不過他預計,若ETF考慮「delisted」,不排除會進一步選擇「deauthorized」,可毋須再跟足證監會規定的程序,包括每月發表基金報表或在至少一份香港中英文報章公布價格等,基金開支便可大大降低。若採取「deauthorized」行動,銀行或財務顧問不能積極作出投資建議,零售客的交易渠道便會更加減少。
對此該領先職員大派定心丸,一旦該行ETF除牌,作為莊家(Market maker)的領先會直接贖回ETF單位,交易價格以所追蹤的資產價格為依據,按每日NAV報價來交收,不過要在該行成交,金額須達到10萬歐元(108.7萬港元)的要求,交易手續費則能低於一般零售銀行。至於小量持貨者,可在除牌前透過經紀行贖回單位。
單位價格不會因贖回大跌
原則上ETF價格不太受供求或成交量影響,莊家可按市場需求增設或贖回基金單位,故價格不會因ETF除牌及受到市場恐慌性拋售而大跌。謝汝康補充,若大戶大額贖回,莊家只是將整個ETF的資產總值縮減,對每單位價格不會有太大衝擊。除非背後出現交易對手違約,ETF資產價格就會錄得虧損,不過證監會本周起已將本地合成ETF的抵押品市值佔總NAV百分比提高至100%至120%。
若ETF一旦終止運作,那些以高於NAV價格買入的投資者,便不能從基金中取回所付出的溢價。暫時不想在低位沽出ETF的投資者,其實可以將資產跨境過戶至海外上市的同類ETF。目前該領先的12隻ETF同時在新加坡上市,領先職員確認,投資者可以先行透過新加坡券商開戶,將該行旗下的ETF過戶。
過去ETF除牌事件在亞洲及美國市場曾經發生,美國於2008年便有多達58隻ETF及ETN除牌,當時歸究於供求因素,令市場不滿的是ETF投資者須承受除牌成本。謝汝康認為,ETF除牌成本一般會反映在基金NAV上,惟該成本少於上市成本。
從領先網頁所見,可看出該行有意淡出的端倪,香港及新加坡基金報表的最近更新日期分別為7月及9月,這顯示該行似乎無心戀棧香港ETF市場,而集中火力發展新加坡市場,除牌事宜有機會成真,市場密切留意的是,領先最終會否「deauthorized」而完全退出ETF市場。
撰文:劉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