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人士充當基層青少年的成長友師(Mentor),只要付出時間,理應不太艱難。但事實是,一眾專業人士與和孫兒差不多年齡的潮童相處,不時面對溝通困難,有友師甚至花了一整年都無法與配對青年破冰。縱橫商界多年的女強人洗少芬(Annie),自問平日擅長與公司80後相處,但數年前當上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的友師,面對來自單親綜援家庭、沉默寡言的初中女生,亦有無從入手之感。
於城市電訊任職的Annie,公司職員大都是80後,已為公司管理層的她,向來與公司年輕人有講有笑。數年前,Annie透過教會成為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的「友師」,計劃鼓勵兒童儲錢,及安排社會人士「一對一」做師友配對。Annie被分配擔當一名12歲女孩的友師,女孩來自單親綜援家庭,是家中的大姊。
帶單親女孩踏單車攀石
女孩常常滿懷心事,Annie足足花了3個月跟女孩「破冰」。她花盡心思,帶女孩一起踏單車,讓女孩培養耐性,又與她攀石挑戰自己,「這些活動要花錢,他們平日捨不得去」。Annie最記得女孩後來帶她回家,雖然菜餸只有煨番薯,但她感到無比温暖。「我覺得很開心,覺得她接納了我,誰知之後她說,她也很開心,因為我願意到她家。」
Annie後來又成為另一單親綜援家庭女孩的友師,女孩與母親時有爭執,情緒和學習成績也因此受影響。這趟Annie足足花了5個月才讓女孩打開心屝,後來甚至成為女孩與母親的橋樑。她坦言要當友師絕不容易,其丈夫也是友師,遇上常失約的男孩也不知如何應對,有些友師甚至花了一整年都無法與配對青年破冰。
學說潮語 被反問「為何學我」
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9月時牽頭成立「優質師友網絡」,為這班友師提供培訓及支援。蔡元雲表示,不少友師社會經驗豐富,但面對年輕人卻一頭霧水。他笑言曾有友師打算說說潮語取悅年輕人,誰知青年不領情還反問﹕「你為什麼學我說話?這句不適合你說!」至於應該與年輕人參與什麼活動、怎樣才能達到扶年輕一把的目的,也難倒不少有心人,而網絡則能成為友師的「導師」。
政府成立的兒童發展基金推出時,目標是為1.36萬名兒童作出配對,但蔡元雲認為這數目遠遠不足。他期望將來可培育更多友師,甚至大學生也可當友師。他又期望更多公司「拉大隊」讓員工參加,增加友師數量。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