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幾年,原材料、電費、租金等種種成本統統都是有升無跌。要節省成本,最返璞歸真的,還是抓緊供應鏈各個相關環節。前日,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舉行了一場「物流操作典範研討會」,分別請來從事零售業的DSC德爾斯集團以及從事製造業的永光國際商品有限公司現身說法,居然吸引了多達350人報名參加。可想而知,大家都渴望從中取經。
DSC德爾斯集團主席許明順表示,該公司成立於1997年,專門銷售家電、數碼產品和家俬、家居用品,由只有600平方呎的樓上舖以及兩名員工(他和他太太)開始,發展至現時的21間分店,共70萬平方呎銷售面積。
家俬搬運繁複 物流極吃力
但他透露,生意好也有生意好的煩惱。在2001年至2002年,當該公司發展至6、7間分店時,就發覺營運起來非常吃力,主要是家俬方面「送不切貨」。有些貨品本來應該在顧客落單後1星期內就送貨的,要拖延至4星期才送貨。有些顧客更因而相當不滿,要求取消交易。
「你不知現在有些顧客很『權威』,你遲一些送貨,他們打電話報警的都有!」
原來,主要問題是,家俬的形狀不規則,在上落貨櫃時,工人要以人手逐件搬運。單是貨櫃車由東莞(因頗多在東莞入貨)到達香港之後的分貨工作,就很花人力和時間。一個45呎長的貨櫃,就要花上3小時來分貨,至少也要2小時。而且,也因為家俬的形狀不規則,而浪費了一些貨車內的空間。
由於家俬佔DSC銷售貨物的70%,比電器還要多,為了避免得失顧客,DSC當年曾經一度放慢擴張速度,並花了大量時間來研究如何提高家俬的運送效率。
「拼籠」方案運送 省人力
DSC德爾斯集團培訓經理梁沛霖表示,他們當時採取了三管齊下的方法。第一,是採用「拼籠」方案。即是先將一件件家俬放進一個個1.8m×1.2m ×2.1m的鐵籠中,然後才進行運送。這樣做的好處是,上落大貨櫃車,以及在香港上落較輕型的貨車(如5.5噸、直接送貨給顧客者),也可以使用剷車(因其鐵籠的形狀固定),而毋須用那麼多人力來搬運。
第二,是購入一套新的ERP(企業資源管理)軟件,利用它來計算將家俬「拼籠」的最佳方式,以盡用貨車的空間。
第三,則是在東莞設立大型倉庫,並將前期的運作工序,如人手分貨、按單執貨、拼籠等,全部轉移至當地,以利用當地較廉宜的人力和租金。
該公司會先運用電腦軟件,計劃好在香港送貨的先後次序,並將家俬按送貨的先後次序編排分好,然後才由人手放進一個個鐵籠中。之後,就是將一個個鐵籠運上貨櫃車(使用剷車)。貨櫃車由東莞來到元朗的中轉站之後,卸下一個個鐵籠(也可使用剷車)。翌日早上8時半,本地的貨車隊(如5.5噸的貨車)就會裝上這些鐵籠,按預定次序,送貨到多名顧客家中。
港人手減九成 運力增4倍
梁沛霖表示,上述三項措施在2005年至2006年全面推行之後,運送家俬的效率即大幅提升。以往香港方面,每日只可以處理3個45呎長的貨櫃;現時則大幅增加至15個45呎長的貨櫃(每個貨櫃可放置11個鐵籠),足足增加了4倍。
至於在香港負責分貨的人手,則由30人減少至3人(因只需用剷車起卸一個個鐵籠)。當然,東莞方面的工作和人手會有所增加,但仍然較為划算。
而且,香港方面可以做到零庫存(單指家俬),只需要中轉站(鐵籠只放在地上一段短時間,翌日早上,就有貨車運走,送貨到顧客家中),而非貨倉。
梁沛霖透露,推行「拼籠」方案和配套措施之後,DSC在倉租和薪金方面,每月足可以省下百多萬元!而且,這些方案和措施也較符合可持續增長的原則,還可以應付到將來較大的處理量。
相反,在香港工廈設立大型貨倉,並不太划算。一來,租金要比內地高一截。二來,香港的貨倉面積也較小。三來,以升降機上落貨也常要等候。
DSC德爾斯集團主席許明順則笑言,零售業若做得大規模,其物流就會好像「打仗」一樣。該公司曾經在周六周日刊登大量報章廣告,宣傳一款特價的梳化。結果,足有2000至3000個顧客落單。連供應商也表示,要在這麼短時間內交貨,實在吃力。
明報記者 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