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限呎政策 換樓盤供應勢現斷層長青網文章

2011年10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0月22日 05:59
2011年10月22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又一幅「限呎」地以低於市場預期價格成交﹕南昌站上蓋發展項目,由新鴻基地產(0016)以118億元投得,每呎樓面地價只約4468元,筆者早說政府現時政策等同賤化土地,然後由發展商以低價投得,一來會對二手樓業主構成心理影響,二來則有損庫房收入。

南昌站(見相)的開標結果,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縱使專業如測量師,在估計土地成交價時,似乎也總輕視了樓盤不可再「發水」的影響,既然發展商日後可出售樓面面積少了,其出價賣地自也會相對審慎。如此,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將來售樓書只能提供實用面積計算呎價,不容許列出建築面積和相關的呎價資料,消費者真的可以不受影響?

當然,南昌站成交地價偏低,除了不能發水外,地盤太大至銀碼也大,令到能投得項目的財團數目受限,競爭有限,都是原因,近期樓市轉弱,也造就了具財力發展商能夠「執死雞」的機會,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項目要起大量的「限呎」細面積單位,有關買家能負擔的樓價也較低。

不可再「發水」 發展商出價審慎

雖然不少分析員對南昌站開標結果已有評論,不過筆者卻認為民間智慧可能更加精警,就如一名網民指出﹕

「政府呢次係死有餘辜,南昌站地處市區、海景、港鐵站上蓋,一兩個站之內大把新樓賣成萬銀(呎價)!重要係縮水樓!」

「南昌站幅地好大,就算一波三折、七除八扣,都講緊260萬呎樓面,如果唔搞限呎限量,任得地產商自由發揮,佢哋都會因應市埸的胃納,開5至7種唔同大細嘅則出來,即係 1、2、3、4 房、複式、特式……。」

政府亂限呎 資源傾錯配

「向南、向海嘅單位當然劃千幾呎3、4房大單位賺大錢;但向北、向天橋嘅單位都劃埋大則?想個盤賣足10年? 」

「可能政府有關房地產嘅官員被反對派迫埋牆角,藥石亂投,唔知上述地區起嘅樓,2房向天橋同4房向海嘅單位,每方呎隨時差幾千銀,就係呢啲差別,令到政府庫房、納稅人唔見咗最少幾十億元!」

「家醫得頭來腳反跟,質素好嘅地方都劃來做細單位,咁第時嗰啲揸住2房新界樓嘅業主唔畀多一倍價錢,都唔使諗換市區三房或四房樓,重要係二手,因為新盤斷晒層!」

以上的評論說得對,政府強令未來私宅新供應集中「限呎」的細單位,一來會令到原來細價樓的業主,難以高價賣樓套現,二來未來屬換樓盤的中大型單位供應減少,反令它們的樓價被「唧」高,最後只會造成換樓盤出現供應斷層,細價樓家庭想賣出單位換住大單位,只會愈來愈難!

里昂﹕政府出招 太多太遲

其實,政府如只跟隨所謂「民意」制訂房屋政策,缺乏前瞻性,便必然是後知後覺,或過猶不及。在上周政府報告發表後,筆者跟里昂證券地產研究部主管王艷討論其中有關房屋供應的內容,王為此出了一份名為《Too Much Too Late(太多、太遲)》的報告,指若在樓價未飈升前,或香港經濟情况仍好的時候,每年2萬個新私人住宅單位供應不為多,但當樓價已升過龍,現時經濟環境已轉差的情况下,每年2萬個新供應卻是太多和太遲,對樓價一定是利淡。

當施政報告宣布復建居屋以後,兩位疑似下屆特首候選人,隨即將戰線,由復建居屋,改為要大增公屋供應,一個說要先在兩年內各建3.5個萬公屋單位,另一位則說研究將平均輪候公屋年期,由現時3年縮短至2年,然後才訂出具體數字。不過,奇怪的是,為何兩位都不肯或不敢,研究如何將現估計約有6萬至8萬戶的公屋富戶,要他們交回公屋單位,如此,政府便不用多花資源興建新公屋,已可大增公屋供應量,讓輪候的市民加快上樓?

政客不願面對公屋富戶問題

姑勿論如何,當施政報告有關房屋新政公布以後,可能是減少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二手樓買家開始較前積極入市,令成交量回升,而今個星期的預約睇樓量也增加了(見表)。另外,二手樓價繼續回軟,由城大和中原合作二手樓價指數,已是連跌兩周,累積跌幅1.28%。(見圖)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