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伍德福德是日本大企業中屈指可數的外籍總裁之一,他做了短短6月便丟官,引起輿論對日本保守企業文化的爭論。
奧林巴斯董事會會長菊川剛在解釋解僱伍德福德的原因時聲言,伍德福德漠視公司成立92年來建立的管治風格,亦不明日本文化。列舉其「罪狀」包括忽視公司的組織架構,「完全靠個人判斷做決定」,並繞過部門主管直接向普通員工下達命令。
奉行終身僱傭論資排輩
日本企業重視團隊精神,主要體現於終身僱傭與「年功序列」工資制度(即以論資排輩為基礎決定衡量升遷),有利培養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及對工作的投入,被視為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一大原因。但近年隨着國際競爭環境日趨激烈,這些制度對企業營運的負面打擊(例如即使經營困難也會盡量避免解僱)亦陸續浮現,逼使一些日本企業求變,聘請外國主管,引入西方控制成本的模式。
但伍德福德的背景與其他空降到日本巨企的外籍總裁不盡相同,他是奧林巴斯的老臣子,效力30年,在歐洲分部大刀闊斧削成本,獲賞識晉身母公司管理層。《金融時報》指菊川剛在兩周前還稱讚伍德福德的領導能力。
豐田「家醜不外揚」被質疑
伍德福德認為,今次被炒是因為觸碰了比既定規則更敏感的問題。他形容自己是因為揭公司瘡疤而成為其他高層的公敵。在終身僱傭及年功序列制度下,日本企業形成把勞資關係等同於家族內部關係的特色,強調「家醜不外揚」,這做法隨着豐田去年的回收風波而廣受質疑。伍德福德最近曾稱,守舊在日本仍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觀念,「當你改變一些事情時,你會受到阻力,它們源自你的前任所作的決定,尤其是一些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外國人擔任日企領袖並非沒有成功前例,巴西人古森(Carlos Ghosn)1990年代後期便帶領日產汽車起死回生。但《紐約時報》稱,古森能成功,一大原因可能是當年日產瀕臨破產,已到了除改革別無出路的境地。Sony總裁斯金格(Howard Stringer)則因被指過於遷就其日本同事而惹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