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周是內地今秋新聞熱點集中時段,多場重要活動接踵登場,令人眼花撩亂。
9日、10日兩岸先後就辛亥100周年舉行隆重紀念活動,胡錦濤、馬英九分別發表講話,接下來媒體眼球迅速被拉到俄總理普京、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分別訪華、中美第二輪亞太事務磋商等重大外交話題。
越共總書記聚焦投資
每年春秋兩季是中國政治熱季,內政外交安排頻密。普京來華雖是兩國總理定期會晤的既定日程,卻是在他宣布競選下任總統之後的首次外訪,因此,有媒體分析稱,這是普京重返外交第一線的開始,也是在為自己重掌大權做鋪墊。
與普京同日抵京的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更具話題性。早在9月份菲律賓總統訪華前後,已有阮氏來訪的傳聞,國務委員戴秉國曾親往越南做前期工作,意欲為南海問題解圍。阮富仲到訪首日便簽訂了兩國關於指導解決海上糾紛的基本原則協議,被認為是積極信號。
也有專家指出,此次越共總書記訪華的焦點並不僅在於南海問題,更多還是發展兩國經貿的問題。若能促進擴大中越貿易總額,減少越南對華貿易逆差,擴大中國在越投資等,也會對南海問題解決有幫助。
國家內政也正在醞釀重大的導向性轉變,周六(15日)在北京將召開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這也是近年首次將文化體制改革問題作為中全會主題。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的藍皮書顯示,在2008至2010年間,內地文化產業法人機構產值年均增長24.2%,大幅高於同期GDP的年均增速。內地媒體稱,文化產業為「金融危機中一抹最亮的色調」,並指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成為了過去式,現在是大家為文化搭台,讓文化來唱大戲。
文化產業將成國家戰略
除去巨大經濟潛力,中央此番行動更加重視文化的政治和社會意義。目前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已成為中國發展的痼疾,對GDP的崇拜也影響到經濟轉型的貫徹落實。據信,六中全會對文化領域發展和改革作出綱領性部署,將文化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將直接指導「十二五」期間各項工作,或對十八大人事安排產生一定影響。
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