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民間借貸危機亟待化解,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繼上周急訪溫州「拆彈」,提出救亡四招後,昨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時,進一步確定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見表)。不過,學者及分析師均認為,有關措施只從鼓勵銀行積極「放水」出發,未能針對中小企融資困難及其信貸風險的核心問題對症下藥。更擔心當局放鬆監管,將可能導致銀行壞帳增加的風險。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和稅費負擔重等問題突出,必須引起高度關注。當局昨日確定一系列扶助小微企業發展新措施,當中包括信貸支援、限制銀行濫收費用、向銀行實施差異化監管、拓闊融資渠道及寬免稅收等。
易憲容:借錢予企業炒賣 會出問題
然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向本報記者坦言,財稅優惠政策只屬「小意思」,要解決民間借貸亂象,首先要了解中小企的貸款用途,此乃信貸風險的源頭所在,「很多中小企借到錢用來從事高風險投資,像溫州企業用來炒房炒礦,銀行如果向他們放貸肯定會出問題。」他擔心,銀行倘出現壞帳問題,最終要政府亦即納稅人承擔後果。
要緩解當前中小企融資困難問題,易憲容認為,當局須構建一個中小企融資體系,為好的企業提供信貸擔保,並同時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此外,也要對民間信貸市場進行全面調查,透過法制對有關活動監管規範。
多項措施僅為月前政策細節
雖然國務院昨日提出多項拯救中小企的新措施,但大部分只是在今年以來出台的多項向小微企業信貸傾斜政策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細節。譬如銀行對50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的小企貸款,在計算存貸比率時可不納入考核範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企貸款視同零售貸款計算風險權重(即75%),以及提高對小企貸款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等,與銀監會月前推出的政策「似曾相識」。
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券商分析師形容,新措施內容流於「口號式」,「多間內銀上半年的小企貸款增速,其實已高於整體貸款,增量高於去年同期水平,而目前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亦已低於大型銀行。」他認為,新措施並無正式「開水喉」加大銀行的整體信貸額度,始終解決不了銀根緊縮下中小企借貸難的困局。
不「開水喉」難解中小企困局
中新社昨日引述消息指出,溫州多家銀行日前已向當地銀監分局申請追加信貸增量180億元,多家銀行還推出了不同貸款品種、降低貸款利率等措施,並適度提升不良貸款容忍率。
明報記者 劉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