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與車水馬龍的華西村相比,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鳳陽縣的小崗村則門可羅雀,與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村中只剩老人和孩童,在秋天的收穫季節,他們一邊坐在門口剝豆莢,一邊問記者「你是來掛職的還是來實習的?」看來這裏的年輕人通常只得「大學生村官」一種。
拒人民公社 私下分田產
1978年12月,小崗村21名村民按手印決定實施「包產到戶」,即平均分配田地和農具,產出的糧食在上交一定數量給國家和集體後,剩餘全部留給自己。這與當時不得有私產的「人民公社」制度相違背,但實施首年的糧產13.3萬斤,是文革期間的4倍,油料產量3.5萬斤,是此前20年的總和。小崗村的做法最終獲得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的支持,並促使鄧小平在1980年決定將該制度推廣到全國。「那時是過不下去了。」68歲的嚴婆婆一邊摘花生一邊說,「以前老是揹着孩子去要飯,最後才逼出來個大包乾。」但她抱怨,現時種花生、黑豆收入只夠吃飽,「(小崗村)只有一個臭名聲,什麼都沒有」。2010年小崗村民人均純收入為5760元人民幣,僅略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準。
村書記為招商飲酒猝死
小崗村原黨委書記沈浩2009年11月6日凌晨去世,年僅45歲,他前一晚參加一個招商宴會,大量飲酒而猝死,但官方則稱他「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第一線」。講到沈浩,村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人都死了,出名有什麼用?」村中廣場和公路主要是沈浩任上修建,他還招來了一些企業到小崗村設廠,並一度提出農場式合作經營,但因村民認為是「倒退回人民公社」而不了了之。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