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月,又是李太次子阿朗(化名)的生辰,李太對愛兒思念,5年來未有一絲減退。2006年初的一個晚上,備受學業及人際關係困擾的阿朗,抵受不了情緒困擾煎熬,從大廈一躍而下,結束只得16歲的生命。事隔多年,李太喪子之痛仍未釋懷,卻領悟教子之道——「不要過分溺愛,要學懂放手」。
李太眼中,阿朗是個品學兼優、生性的「乖仔」,性格樂天,自小都是親戚朋友中的焦點,「他簡直是萬千寵愛在一身,3個兒子之中,最惜他。」一家五口的小康之家,幸福卻突然離他們而去。
突稱想自殺 要求看醫生
6年前的冬天,李太察覺阿朗食慾不振、情緒不穩,一直落力開解。直至06年初的一天,她帶阿朗外出逛街散心,兒子突然說:「媽媽,我想自殺,你帶我去看醫生吧!」李太為之愕然,立刻帶阿朗看精神科醫生。
當年阿朗正應付會考,因學業及人際關係的壓力,情緒受困,李太本以為兒子求醫後情况會好轉,但阿朗思想複雜,對自己要求高,怎知卻成為他的弱點,「他很介意別人看法,人家的一句說話得罪了他,他就不滿意,又會怪自己原諒不了他人,有時候這個孩子很難觸摸」。
回想阿朗出事的一晚,李太坦言完全沒有徵兆,「那天是出院第4天,當晚凌晨零時許,還見他在房中將功課鋪在牀上如常溫習,完全沒有異樣。」本想跟他傾談,眼見他正專心溫習,「不如明天才跟他談吧!」詎料那成為她與阿朗的最後一面。
阿朗的哥哥回家時,驚覺弟弟不見蹤影,李太與丈夫於是四出尋找兒子,不久就收到警察通知,阿朗跳樓自殺身亡,亦留下了遺書,表示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只想他朝在天堂重聚。
見同樣打扮學生 街上落淚
事隔5年,李太仍不時憶起與阿朗相處的片段,「阿仔10月生日,還記得他出事前的生日,踏正12時,一家人給他驚喜為他慶祝,真是很美好」。喪子之痛,仍百般滋味在心頭,「特別是前幾天,街上有個學生穿上阿仔中學的校服,一樣戴上眼鏡,那刻就像看見阿仔的背影,我真的哭了出來,很難過」。
過分保護 反令心靈脆弱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家人會自殺……但現在回想,就會覺得以前過分保護他,怕他受苦,不敢讓他經歷太多事物,其實令他心靈很脆弱。」李太曾自責兒子之死,錯在自己對他的溺愛,但在信仰及經社工輔導,令她逐漸走出陰霾,「現在容易學識放手,細仔(阿朗的弟弟)想出夜街、飲酒,會放心讓他去,我不是放棄他,而是放心交由上帝看守」。
作為過來人,李太認為父母緊張子女可以理解,但不應過分緊張和保護,又寄語時下年輕人,「無事不可解決,不要因一時衝動,以為自己走了,就等於無事」。
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陳皓宜說,父母面對子女自殺,首先不要抑遏自己情緒,要盡量宣泄出來,接受現實,亦不要害怕懷愐過去,間中也可看舊照,回憶與子女時光;之後要向前看,將過世親人放在心中,再找人生寄託,教子要有「時緊時放」,相信隨時間過去,可以重新出發。
明報記者 陳家俊